(中新社記者 史廣林)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腳下的雨崩村,至今不通公路,吸引眾多中外驢友紛至沓來。59歲藏族大叔丁巴吉層每天早上喝完酥油茶,便坐在自家小賣部門口,遇見轉山的藏民和游客經過會來上一句“扎西德勒”。 丁巴吉層世代居住的雨崩村,在藏語里是“珠寶聚集的地方”,景色優美,雨崩神瀑也歷來是藏傳佛教朝拜的圣地。要進雨崩,只能騎馬或徒步近18公里山路,翻越海拔3700米的埡口才能進入,正因為此,雨崩村成為驢友心馳神往的“世外桃源”和“人間天堂”。 “可是,雨崩村不通電,村民和游客洗澡、取暖、給手機充電都是奢望。”丁巴吉層回憶道,“沒有電,村民每個月要有十天去山里撿柴,也沒時間好好找錢。” 變化始于2012年,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投入8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讓雨崩村通了電,旅游條件越來越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觸電”五年來,是雨崩村發展最快的五年。丁巴吉層接觸了世界各地的人,還學會了用手機。外出的年輕人回歸故里,經營起客棧、馬夫的生意。以前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馬夫,現在都會時不時來上一句“OK”。 雨崩村38歲的次里認為“通電對當地改變非常大”。“不用撿柴了,生態環境更好了,游客多了,找錢也好找了。”次里家有7匹馬,每年可收入8萬元,還有一座可以容納50人住宿的客棧。 丁巴吉層也將自家房子出租給別人開客棧,一年租金8萬元。兒子和兒媳平時牽馬載客,亦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丁巴吉層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在增強。你看,人馬驛道周邊的樹木郁郁蔥蔥,一路都有垃圾桶。” 雨崩村發展的背后,是電力工人的默默付出。28歲的旺登是負責巡線雨崩村的電力工人,他清楚地記得從西單村到雨崩村有155根電桿,這是他每個月都要巡的線路,一來一回需要兩天時間,旺登習以為常。 旺登說,“雨崩村發展起來大家都高興,但賴以發展的環境不能破壞。我們的水電是清潔能源,電桿上都標著環保標語,提醒村民和游客時刻注意。”巡線的時候,旺登不忘告訴游客,電桿是通往雨崩村的“方向標”和“指南針”。 迪慶州供電局局長馬文武介紹,迪慶藏族自治州是南方電網公司供電范圍內唯一的藏區。12年來,南方電網公司累計投資30.5億元實施電力援藏工作,將電力打造成拉動迪慶藏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2017至2020年,南方電網公司將投資12.67億元加快迪慶藏區電網建設。 現在,丁巴吉層每天除了守著小賣部就是誦經祈福。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最大的心愿是所有來雨崩的游客和朝圣者都可以自覺保護環境,讓梅里雪山一直美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