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日前由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發布。《白皮書》通過對中國大學生就業這一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指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呈現七大趨勢。 《白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存在七大趨勢。除了區域人才一體化、訂單培養、多次就業代替一次就業等已為大家熟悉的趨勢外,《白皮書》還指出,企業將越來越多的業務外包給派遣機構已是一種趨勢,而大學生也應加強內外職業生涯兼修、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力培訓。 區域人才一體化趨勢明顯 區域經濟與區域人才一體化存在著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隨著用人制度的進一步市場化和戶籍制度改革,大學生就業的跨區域流動速度加快,范圍更廣,大學生就業不再緊盯著出生地、學校所在地或者幾個大城市,異地求職、全國網絡招聘、跨區域就業、跨區域流動成為大學生就業趨勢。同時,各地政府為吸引人才,也大力開展區域人才服務合作,實現人才資源合理配置。 訂單培養,實訓與就業相結合效果良好 根據上海人才市場發布的《長三角地區企業用工狀況調查報告》,有超過74%的用人單位傾向使用具有一定經驗的社會從業人員。不少企業逐步從注重“現貨”向注重“期貨”轉變,和學校簽訂了人才智力合作協議,設立學生實訓就業基地,建立了學生實訓就業合作關系。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將改變企業“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傳統引才模式。院校根據“訂單”企業的實際需要培養人才,既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又降低了企業的招聘成本,還為企業建立起了一個充足的人才資源庫。 多次就業代替一次就業成主流 近年來,深圳等地的一些廣告及咨詢企業一直為員工流動太快而大傷腦筋,員工流動已成為企業最不確定的風險。未來社會中,一輩子做一份工作的幾率大大降低。一方面,企業會優中選優;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暫時性地選擇就業,一有機會,就趕快轉職。 人才派遣進入大學生就業方式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找工作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起來。作為人力資源服務提供商的人才派遣企業,一方面是人才供需信息的集散地,可以有效地幫助畢業生和企業進行求職愿望與用人需求的“雙匹配”,幫助更多大學生了解就業信息,調整擇業策略,更有效地跨出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人才派遣多側重于輔助性崗位,這正好和沒有什么經驗的大學生能扮演的角色相吻合,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樂意通過人才派遣的方式錄用畢業生。可以說,人才派遣的就業形式快速促進了“學生軍”向高績效“職業人”的轉變。 內外職業生涯匹配與兼修 職業生涯分內外,內職業生涯指從事一項職業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經驗和內心感受的組合及變化過程;外職業生涯指工作內容、條件、待遇、職務、地點等因素的組合及變化過程。職業生涯早期,大學生此時在組織中的主要角色是初學者,最大的收獲應是在內心與外界的碰撞中使內職業生涯發展大于外職業生涯發展。也就是說,大學生此時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對自己的認知、了解和提升自己的素質上,如果一畢業就追求外職業生涯,或許可以一時大放光彩,但不利于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成就業指導新模式 目前絕大多數學生把眼光放在形象工程上,著眼于當下的就業,而不是持久的事業與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唐鈞的研究表明,對自己將來的發展作出規劃的大學生只占37.7%,還有60%以上的畢業生對自己的發展沒有作出規劃。隨著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現行偏重于“成品包裝”的就業指導模式將為“產品設計”式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提升就業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學生將更加關注個人發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點放在可就業性上。 就業力培訓將由社會共同承擔 就業力培訓將會從學校獨自承擔過渡到由學校、社會共同完成,職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訓將掀熱潮。到目前為止,就業力及人生規劃在中國還處在一個啟蒙的階段,各高校的教育改革將會如火如荼展開,大量職業設計及能力提升課程和培訓將進入到大學的課堂。(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