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大學生向用人單位投送簡歷。 今年22歲的王春楊還是與一家國內知名的保健酒企業簽訂了三方協議,月薪1200。盡管他當初有些想不通,為什么同一所學校畢業的表哥三年前能簽到月薪4000的工作,而如今輪到他找工作時,就要面對1000多元底薪的用人單位。 就業形勢給出的答案很直接,金融危機再加上多年來形成的人才需求減少和畢業生人數遞增的矛盾,都讓畢業生的就業觀在“寒冬”中苦苦掙扎了一回。看慣了畢業即成白領的學哥學姐,在面對自己陷入窘境的就業現狀時,似乎沒人能說清楚自己“值多少錢”,等待、突圍還是重視身價,已經到了該作出抉擇的時候。 2009年3月7日,在武漢大學工學部體育館,求職的大學生摩肩接踵。2009年3月7日,在武漢大學工學部體育館舉辦的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吸引近2萬名學生前來求職。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其他4處也同日舉辦校園招聘會及碩博士雙選會。繼2008年年底后,武漢迎來第二個大學生求職高峰期。 供求調節下的理性回歸 王春楊必須要做一整年的一線銷售,盡管他學的是報考時特別流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剛剛簽完協議的他自信滿滿地對記者說,自己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遠離家鄉和一線銷售都難不倒他。一年之前,畢業于長春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權煜棋對記者也說過類似的話,不過就在到達工作崗位的第三個月,他無奈地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 那是一家國內知名的食品企業,一線工作是灌裝香腸,當權煜棋給記者看他滿是傷口的手時,委屈地差點哭出來:“難道每年花那么多錢上大學,畢業了只能成為灌裝香腸的工人……”忍受不了企業如此做法的畢業生不止一個,據權煜棋說,一起進入廠子的十多個人他是倒數第二個辭職的,多數人干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回家了。 該怎樣選擇,又該怎樣堅持,是畢業生該考慮的問題。而一些用人單位的管理者也向記者反映,這些年招的大學畢業生總體質量明顯下降,相比十年之前,專業功底扎實、學習能力強、個人素質高的人才很難見到。 長春電視臺的制片人王敬儒說,去年她相中的那個英語專業的學生至今令人難忘,專業好能力又強,盡管她開出了最好的待遇,但還是被別的單位搶走了。此外,招聘新人除了硬性指標最低本科畢業之外,其余的一切因素全看實習表現,能快速適應節目制作的就留下,適應不了的不管是碩士博士還是名校、本專業,統統不留。目前她最滿意的編導就是“專升本”,節目的當家主持人學的也不是播音主持。 長期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黑龍江青少年研究學會副會長張大生博士表達了他對今年就業形勢的看法:雖然有金融危機的因素,但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觀念確實也越來越朝著務實化的方向發展。總體看來,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可以解釋這一切,那就是就業市場說到底也受供求關系的調節:當企業需求大于人才數量時,畢業生的選擇余地就大,就業情況就理想,反之競爭激烈,就業難度就會加大。在這只“無形的手”的操縱下,企業總會選到需要的畢業生,而真正有能力的人終究也不會被社會埋沒。 不出校園的“突圍”考驗 東北師范大學的許靖對記者說,現在大學里明顯能看出存在“求知派”和“求職派”,即一部分學生一心鉆研本專業,從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另一部分學生專業成績一般,卻在學校中的各種場合出頭露面。如今的就業就好像是兩派的爭斗,像她這樣的在校生都想看看最后誰能勝出。可結果卻是,用人單位都挑剔得很,既要求成績又看重能力,而往往這樣的人都是主要學生干部,早就被校方以“保送研究生”等優厚條件留校工作了。 中國人民大學的孟慶峰的在校經歷可謂“輝煌”,不僅擔任了社團聯合會的學生干部,日語專業的他每年暑假都可以被交流活動選中去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去年就業剛開始,就有外資企業要與他簽約,可是他還是堅持報考了國家公務員考試。用他的話來說,金融危機背景下,任何企業的發展前景都是未知數,而相對穩定的公職人員則是這個時期的最佳選擇。他坦言,面對日益加重的就業壓力,“保送”和“考研”對自己也產生過誘惑,可想想幾年之后還是要面對就業,就果斷放棄了繼續深造,“趁早把位置占上”。 與孟慶峰不同,在金融危機到來前,吉林大學的劉日立就選擇了攻讀本校的研究生。如今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她開始慶幸自己選擇了一條改變“機會成本”的捷徑。當記者于她談到就業問題的時候,她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打算,就業是個十分復雜的事情,個人的專業、要從事的行業、工作的城市、單位的類型和規模、工資、戶口、住房、福利,還要考慮簽約的時機、父母和男女朋友的意見……反正每個人都有小算盤,就看誰能突出重圍最先沖向勝利了。” 應屆畢業生焦旭鋒已經決定在畢業之后到寧夏工作,他把自己的選擇看做是“突圍”的“奇招”。他說,在結束了奧運會志愿者的工作之后,他曾經幻想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應該像那段日子一樣精彩。但是現實給他的答復很直接,那就是選好自己的職業,走好自己的路。經過與導師和父母的反復商量,加上自己的認真思考,他終于做出了這個選擇。“到那些需要我發揮能力的地方去工作沒什么不好,其實年輕人是棋子也是金子,發不發光,在哪發光還得全看自己。”他說。 “冬天”與“春天”間的拐點 能像焦旭鋒一樣“想得開”的人還不多,他的同寢室同學丁磊最近就干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在參加一個中直單位的面試時,主考官問他是否愿意去在青海的分支機構工作,丁磊想都沒想脫口而出“不想去”。結束面試的一瞬間,他看到主考官在他的簡歷上畫了個叉,向往已久的好單位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 丁磊對記者說,其實去青海也沒什么,那里的競爭壓力不那么大,自己肯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退一步說,這種中直單位各分支機構之間的流動也很頻繁,干得好自然會被調到更好的崗位。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找工作本身就不容易,再加上自己的老觀念,讓這么好的機會白白失去了。“大家在交流經驗的時候也意識到,畢業就有白領工作不是不可能,前提是自己應該具備對得起那份工作的能力。如果連就業形勢和自己的位置都看不清,還談什么競爭呢?” 丁磊還給記者看了騰訊網發起的對大學生求職預期的調查,在2萬多條的回復中,本科生期望月薪1000-2000元的比比皆是。在“說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這一項中,“難”、“煩”、“不逢時”、“無奈”等字眼出現的頻率很高。 “對于我們來說,讓人感覺寒冷的不是金融危機,而是自己的就業觀。我們這代人好像處在就業形勢的拐點上,確實有人找到令人羨慕工作,也有人去了最基層。我們也在掙扎,過了這個階段自然會有答案。” 最近,掙扎之后的丁磊終于找到了好工作,在面試另一家中直單位的時候,他放下了的老觀念,與用人單位代表真誠交流,輕松贏得了在自己家鄉分支機構的工作機會,他寢室的同學也在利用臨近畢業的最后兩個月時間緊張就業。在寒冬中掙扎過的就業觀,也許更加成熟,也許更加現實,卻一定會像這些年輕人一樣理智、堅韌,與他們一起迎接并不遙遠的春天。(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