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冬節 格冬節即跳神節,意思為九樣食物燴煮聚餐之意,是藏傳佛教寺院專門組織的一種跳神驅鬼的宗教活動,各寺院格冬節的時間各不相同,噶丹·松贊林寺在藏歷12月26至29日。26日為跳神預演;在寺院內進行,27、28日為誦經法會;29日為跳神面具舞,面具多種多樣,有馬、鹿、猴、牦牛、狗、烏鴉、豬、虎等,舞蹈有嗩吶、鼓、跋等器樂伴奏,氣氛十分神秘,持續時間為1天。 跳神,是在藏區各地喇嘛寺舉行法會慶典時,由喇嘛僧侶表演的一種宗教儀式舞蹈。這種舞有單人舞、雙人舞和集體舞三種形式。跳舞時,舞者帶假面具,穿長袍,佩彩帶和刀盾。伴奏的樂器有舞鈸、牛角號、嗩吶等。 據說,公元7世紀,佛教從印度、尼泊爾傳入西藏的過程中,藏族僧侶將西藏土風舞、苯教巫舞與印度瑜珈派面具神舞相結合,創造了一種以“驅鬼鎮邪”為主旨的宗教舞蹈,并在興建桑耶寺的奠基儀式上表演獲得成功。這便是原始“羌姆”(藏語蹦跳之意)的雛形。跳神開始時,場上鼓鈸、蟒號齊鳴,先由鐵棒喇嘛帶領儀仗隊出場,然后黑帽金剛、各護法神、鬼怪、骷髏依次魚貫而行,繞場一周,展示各種佛法形象。禮畢,再分段表演各種神鬼舞。在表演各舞段之間,還要表演宣揚樂善好施的佛本生故事片段,如啞劇“舍身飼虎”“割肉貿鴿”等。最后一場是排甲兵驅鬼迎祥,眾神兵出動,攜火槍和兵器送“尕瑪”,將其押至寺外,點火焚燒。頓時土槍火炮齊鳴,口哨聲、吆喝聲響成一片,以驅一年之邪,祈來年之福。 羌姆面具的制作有嚴格的規定?!恫亟洝饭で擅鞑康摹对煜窳慷冉洝分杏衅涑叽?、相法、形態、標識等制作規則與方法,但出自不同藝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卻千差萬別。羌姆面具有皮、木、泥、紙、布、銅、鐵等各種材質,以紙泥胎、布胎最為多見。 “羌姆”面具是多彩多姿的藏族面具藝術中獨具風采的重要組成部份,“羌姆”意為跳神之意,藏傳佛教寺廟每逢重要的佛教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羌姆”跳神活動。 “羌姆”絕非一般娛樂形式,而是一種神圣、莊重的宗教儀規祭祀活動,擔任表演的僧人都要身著寬大的神衣,手執法器,載上象征神、佛、護法、鬼怪的威嚴又光怪陸離的宗教面具,在莊嚴雄渾的法號、鎖納和鼓鈸的伴奏下,按照佛教密宗教義教規表演各種動作、以祭祀先祖、神靈,為蕓蕓眾生消災驅邪、祈禱福壽吉祥。 (藏歷12月29日),噶丹·松贊林寺人潮涌動,熱鬧非凡,所有的藏民都會穿著漂亮得讓人驚艷的傳統藏袍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歡慶格冬節。寺院大殿前的廣場上,跳面具舞的“跳神”們,形態各異,馬、牛、羊、牦牛和狗等各不相同的面具,制作精美,給人神秘虛幻的感覺。 寺院內的大小殿堂中飄搖閃爍著酥油燈海,川流不息的轉經隊伍,出沒于桑煙彌漫、香火繚繞的寺院內外。忽明忽暗的酥油燈火苗在微風中舞動,整個世界似乎都充滿了酥油燈漂出的清香氣息。 在格冬節期間到松贊林寺燒香祈福將能夠驅一年之邪,祈來年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