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維西縣文化產業的思考 前不久,維西縣舉辦了一期民族手工藝培訓班。來自全縣10個鄉鎮的30名各族婦女參加了培訓。這些婦女通過為期一個周的培訓,掌握了傈僳族花臘裱、腰帶等民族手工制品的編織技術。生產的手工藝品賣給誰?市場在哪里?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采訪了負責組織此次培訓的縣婦聯負責人。她說,維西縣民族手工藝品豐富多彩,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通過培訓,讓更多的婦女同胞掌握民族手工制品技能,增強婦女同胞脫貧致富的本領。為維西縣民族手工制品找到銷路,我們與昆明、香格里拉縣、麗江等地的民族工藝品客商取得聯系,希望能展銷維西民族民間手工藝制品,有的客商答應試銷。 這位負責人的話透露出一個信息:目前,維西縣還沒有形成民族民間手工藝制品市場,要想將維西縣民族民間藝術品賣出去只能“借船出海”。 帶著如何發展維西縣文化產業的問題,記者采訪了維西縣文化體育廣播和旅游局負責人楊麗平。楊麗平告訴記者,維西縣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前景廣闊,基于此,維西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了文化興縣戰略,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由于種種原因,維西縣文化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到目前,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企業。 目前,維西縣唯一的一家專業文化團隊——維西縣民族歌舞團依然靠財政養著,沒有實現一分門票收入,更沒有走向市場,其功能仍然體現在公益性上。這些年來,維西縣涌現出一批民間藝術團隊,比較有代表的是維西縣保和鎮大詞戲古樂團、弦子鍋莊協會、夕陽紅劇團。這些民間文藝團體人數多的已經達到70多人,而且能夠正常開展活動。但他們的文藝活動更多地體現為公益性。大詞戲古樂團團長楊淑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這支隊伍沒有工資收入,也沒有門票收入,我們是靠著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熱愛聚集在一起的。 楊淑珍的話道出了維西縣民間藝術團體的真實情況。靠著這些民間團隊,大詞戲、神川熱巴、阿尺木刮等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得以保護和傳承,但要將其形成產業卻步履維艱。 在與楊麗平的交談中得知,這些年來,維西縣公益性文化投入力度大、成效顯,廣播電視“村村通”,民族歌舞遍城鄉,數字電影進農村,農家書屋進農家,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但如何依托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至今是個難題。 楊麗平在談到文化產業時又提到了花臘裱。他說,花臘裱取材考究,做工精美,深受人們喜愛,因手工制作,生產成本很高。目前,花臘裱更多的是作為禮品送給前來維西縣考察、調研的客人,需求數量及其有限,生產數量也就很少,生產數量很少意味著不可能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作為消費者,購買花臘裱看中的是藝術價值,而非使用價值。這就決定了花臘裱這種民族民間工藝品只有在旅游業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市場。花臘裱如此,民族餐飲、民族歌舞等文化產品也莫不如此。 就如何發展維西縣文化產業,楊麗平認為,發展維西縣文化產業必須首先發展維西縣旅游業。有了人流、資金流,發展維西縣文化產業才有希望。 維西縣把旅游業列為支柱產業已經10多年了,但旅游業還沒有迎來欣欣向榮的局面。怎樣加快維西縣旅游業發展的問題又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 我們就先以民營旅游公司念薩旅行社來說吧。這家旅行社是維西縣首家民營旅行社,首批旅游團隊就是這家旅行社帶進維西境內的。旅行社組建了10多年,經營規模依然沒有擴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讓旅行社頭疼的有一條就是維西縣的交通狀況很差,景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從省城到維西縣城的路程700多公里,公路通達能力低,要走上15個小時左右,麗江、香格里拉的游客很少愿意走回頭路到維西縣旅游。 楊麗平告訴記者,縣委、政府確定發展維西縣旅游業的總體思路,即建設塔城旅游片區,依托優美的自然景觀、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為契機,以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達摩祖師洞建設為龍頭,積極帶動和發展旅游業。 當前,發展維西縣旅游業最重要的是抓住兩個重點,一個是以滇金絲猴國家公園為核心的塔城景區建設,二是以葉枝同洛傈僳族民俗民居為中心的瀾滄江流域景區建設。 楊麗平接著說,制約維西縣旅游業發展的瓶頸正在打破,維德二級公路即將竣工,交通狀況將得到顯著改善,維通公路改造升級工程完成前期工作,維福路投入建設,白濟汛至維登的三級公路快速推進。 在談到景點景區建設和旅游設施投資時楊麗平說,我們縣財政拮據,不可能拿出足夠資金開發旅游資源,維西縣旅游業發展一缺錢,二缺乏人才。解決“兩缺”可以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對景點景區進行開發,起初5年,政府不收任何資源費和管理費,讓利給開發商。此后,政府每年逐步以資源所有者身份入股,5年的時間內使股金占到51%,成為最大的股東。 楊麗平最后說,旅游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旅游強。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業發展起來了,維西縣獨具特色的歌舞、手工藝品、餐飲文化、民族服飾等便有了市場,有了市場,這些特色產品通過生產要素組合形成產業。(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