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尼麥”拉薩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2-03-04 12:54:28

清德宗宣統元年(1909年),清朝廷任命趙爾豐為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二是遣派知府鐘穎率川軍2000人向拉薩進軍。

為保障進藏清軍的后勤給養,清廷分別在四川康定,云南中甸組織運力馱運糧秣進藏。為此,四川官方把民間運往西藏的商品都封存了,強令所有馬幫馱運軍需,一些麗江馬幫正好碰上,只好改變路線,運送軍需前往西藏。

次年初,在縣衙供職的表哥劉恩被指令為糧秣委員,組織馬幫從南路進藏,為鐘穎部補給軍糧,駐縣城的“公鶴昌”商號的馬幫被指定其中,身為馬鍋頭的馬鑄材成了當然的領隊,是年,他剛滿十九歲。接到指派,他喜憂參半,喜的是能實現自己多年的夙愿--朝拜“尼麥”拉薩(太陽城)的“拉覺吾”(大佛);憂的是自己只走過幾趟茶山和康定,遙遠的拉薩人人都視為畏路途的艱辛自不用說,尚有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常聽人講,縣城獨克宗人中時有馱夫有去無回。馬鑄材雖未走過拉薩,但滇藏驛道是馱夫們常掛在嘴邊的話題,閑聊起來總是沒完沒了,因此他對沿途的路況,各個驛站已明了在心,因而對這次遠征,充滿自信和勇氣。為途中人強馬壯,馬鑄材的百十匹騾馬隊做了仔細的準備,遠征的日子近在眼前,獨克宗城里的馱夫,按傳統習俗,都要上城東南的“仁達納主”神山燒香祈福,祝贊山神保佑一路平安,順達拉薩。

上路的日子照例是請佛爺測算過的,當天剛蒙蒙亮,“臘都”們在香煙彌漫的燒香臺前集結,每個人都解下左腳的靴帶,他們用雙手把靴帶舉在額前,齊聲許愿:“農布桑姆財神啊!請保佑我,到了習瑪塘,不要輪到我放牧;到擦貢堅塘,不要輪到我拾柴;翻越魯崗拉時不要輪到我背水!”滇藏道上的馱夫們最為畏懼的就是這三個難關,習瑪塘地處干熱河谷,植被稀疏,沙化嚴重,騾馬難以果腹,它們往往三五成群遠離宿營地四處覓食,次日集結十分困難;擦貢堅塘乃不毛之地,野炊時難以找到燃料,駐擦貢堅塘站,馱夫們得提前在途中拾干牛糞揣在褚巴(男士長袍)里,待歇腳時集中生火野炊,勉強能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酥油茶;魯崗拉亦是必經之路,大半天之內才能翻越山口,翻山前正值午飯,輪到背水的馱夫必須在山下就打水上山,其辛勞不言而喻。其實滇藏途中豈止這三關,常言道滇藏路上“窮八站,富八站”,富也只是相對而言。

啟程前的最后一個儀式由馬鍋頭主持,每個馱夫將自己許愿后的靴帶集中于馬鍋頭,馬鍋頭口頌“平安經”將大家的靴帶在火上熏凈,站立于燒香臺前虔誠地許愿:“從今起一路上的廟神、地神、山神、水神、畜神保佑我‘公鶴昌’家的馬幫一路上逢兇化吉,一路平安抵達拉薩!”馬鍋頭將靴帶依次分開放為三組,一組為放牧,二組汲水,三組燒火做飯,每天輪流一次,直到返程到家,馱夫們接受“天意”安排,到各堆靴帶中認回自己靴帶。最后馬鑄材做簡短的“戰前”動員,馱夫們舉槍指天齊放,齊聲高呼:“咯!拉色啰!”(神保佑呵!)

這種喊聲,也是一種祈禱的方式,特別在遇到無法回避的困難時,他們只有向神靈求助了!

大隊人馬在盛裝的頭騾帶領下伴著震耳的鈴聲和馱夫們的吆喝聲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兒行千里母擔憂”,送行的家人強忍著淚水,按建塘藏族習俗家人出門遠行不能哭,家人雙手合十,一遍又一遍地祝福自己的兒子平安回家,他們久久佇立,目送著馬隊在城北的路上消失……

滇藏茶馬古道遙遙千里,在古代沒有地圖的情況下,是民間的勇者們用智慧、生命和汗水走出來的,不論南線或北線在當今看來都是合理的、便捷的。滇藏茶馬古道穿越橫斷山脈,進入青藏高原腹地,一路上雪山林立,河谷縱橫,山高水險,古今中外,堪稱世界之最,當年紅軍經過橫斷山,也留下了“橫斷山,路難行”之感慨。三天后,進入金沙江干熱河谷,來到川滇交界的“借地四十里”,這一大片“飛地”屬四川省得榮縣,這里也是滇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傳說歷史上滇都督向川都督提出借用從崗曲河的土照壁至金沙江邊的哇卡共四十里地,史稱“借地四十里”。到了哇卡渡口,馬幫必須在江邊的大沙壩住一宿,這里植被稀疏,僅有一些荊棘,無處放牧,馱夫們要到對面的奔子欄村買草或將騾馬趕上山,山上牧草稀少,騾馬往往走散很遠,第二天難以收攏,因此輪到在習瑪塘這個站放騾馬的馱夫的辛苦可想而知了!哇卡渡口歷來為奔子欄東竹林寺所有,是該寺僧眾的重要衣食來源之一,過渡收費很高,渡一只船,很費時,待渡人馬往往在山上排頭不見排尾。按慣例先渡騾馬,后渡貨物,馱夫們經兩次馱卸才能上路。

白茫雪山是滇藏道上第一座大雪山,藏語稱“居崗松”意為德欽三道墚,整座雪山由三道墚子組成,埡口最高處海拔4300米,馬隊順利翻過三道丫口,人人高呼“咯!拉吉啰!”大凡翻過一個山口,馱夫們總要如是高呼,成了習慣,并不覺煩,而是一種勝利的欣慰。來到阿墩子,這里過去是德欽設治局,境內雪山連綿,江河縱橫,扼滇藏交通要沖,阿墩子街道順

山谷而建,兩條街道均不足半里,房屋呈長方形的平頂土掌房,臨街面為商鋪,中屋作住宅,后園有馬圈等設施,是典型的藏式民居建筑,街道就是商場兼驛道,南來北往的商隊騾馬絡繹不絕。

過了阿墩子,又得過一險關--瀾滄江渡口,在渡口靠溜索渡江,世人稱之“溜筒江”沿用至今。峽谷里的瀾滄江洶涌澎湃,江水沖擊著江里的巨石,發出雷鳴般聲響,似有千軍萬馬吶喊而來,使人聞聲而俱,溜筒用堅硬的木頭制成,形如筒瓦的溜梆,故稱溜筒,竹篾繩索一次要抹上十多斤酥油,以減少摩擦。初次過溜是需要膽量的,歷史上曾多次有不敢過溜而滯留江邊數日的,也不止一次發生過斷溜而人馬葬身江中的,且不說人,連初次過溜的騾馬都嚇得直哆嗦,有的嚇得尿直流。這里,還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清初,康熙帝派云南清軍入藏,由于路途艱險,進軍遲緩,康熙帝不滿,下令云貴總督蔣陳錫親自隨行督軍,蔣到了溜筒江邊,見狀想到運糧極其困難,調集軍隊及工匠在江上多拉幾條篾索架成吊橋,當吊橋架成后,人們請蔣氏先行,蔣氏行至橋中,忽有江風吹過,木橋搖晃欲墜,頃刻嚇得驚慌失措,趴在橋上,最后被人硬拽過江。過了溜筒江,馬幫繼續前行,至梅里水是一個站,住一宿,次日向途中第二個雪峰--梅里雪山碩拉埡口進發,“梅里”系藏語藥山之意,因山

中盛產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而得名。翻越埡口前必須在稱作“奔塘”的驛站住一宿,“奔塘”即毒草壩,長有雪山一枝蒿,劇毒植物,放牧得格外注意。翻越梅里雪山越早越有利,跋涉兩三個時辰,海拔就上升到4200多米,人畜均會高山反應,腿腳顯得格外沉重,但馱夫們都懂,過雪山寧慢勿停,停下來全身凍僵,時常有悲劇發生。馱夫們不斷吆喝著牲口前往,終于在一個接一個“拉吉啰!”的呼聲中順利翻越了梅里雪山,人馬都覺輕松了許多,腳步明顯加快,下了山便進入西藏境內,歇腳的首站便是加郎村,今屬左貢縣,隨著海拔的下降,這里呈現出怒江流域的風光,村子里一片桃紅柳綠,麥苗青青,流水潺潺,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馬幫照例在這里小住兩日,以利養精蓄銳,繼續前行,這兩天的時間從云南進入西藏,從瀾滄江進入怒江流域,呈現出雪山隔兩江,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同山不同水的獨特自然地理風貌。從這里走兩站到碧土,驛道相對平坦,“加郎”也就是大路的

意思,名副其實。從這里走兩站到碧土,碧土海拔比家鄉低一些,植被較豐,除種有青稞、小麥外還有豌豆,房前屋后還長有一些品質不是很好的核桃。東西兩山之間流淌著一條清澈的玉曲河,河里魚很多。馬幫驛站草料充裕,扎寨之后,必先去朝拜這里的碧土寺,相傳在選寺址時,一位活佛將一團羊毛彈上天,羊毛飛落在半山上,活佛指定羊毛落處建蓋寺廟。

藏語“碧”即羊毛,“土”即被擋住的意思,地名,寺名均源于此。

離開碧土沿玉曲河北上,海拔漸升,驛道亦日趨艱難,騾馬的鐵腳掌消耗很大,好不容易到達扎玉,僅幾戶人家,但相對集中,也因有個扎玉寺而享有盛名。馬幫不進村,傍水駐扎,卸了馱,應先朝拜扎玉寺,傍晚,人打“牙祭”(吃肉),馬喂酥油,小憩一日,更換馬掌,修補鞍具,整理馱子,向村民購買口糧及飼料,以備通過更艱難的路程。

往前三站,便到烏雅村(今左貢縣城),“烏雅”是藏語開端良好的意思,并不是漢語中的烏鴉有貶義。

進入擦貢堅塘(也稱幫達草原),是馬幫最為畏懼的路途之一。這里海拔4300米,雖說是草原,因海拔高,卻不長樹木,草也稀疏,正如古詩《蒿里行》中所描寫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加上這一帶時有匪盜、野狼出沒,馱夫們的槍時時都得頂上子彈。在這里輪到拾柴燒水的馱夫認為是最不幸的,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筆者祁繼光20世紀70年代曾采訪過縣境小中甸鎮團結村馱夫出身的老人知詩,一次他們的馬幫途經擦貢堅塘,不幸馬隊的一只藏獒丟失了,馬鍋頭指派他去尋找,而馬隊不等他就開跋了,他找了一天又累又餓,只好躺下來養養神,這時一只禿鷲尖叫著從天上俯沖下來,撲在他身上,鋒利的勾嘴及爪子撕下他的衣服,直朝著眼珠及身上啄來,他奮力搏斗,才撿回了一條命。

當時他悲痛地唱到:鳥飛千里有歸巢,“臘都”天涯無生路,臘都苦,臘都足下血和淚!

無涯的擦貢堅塘苦苦跋涉了四天才到了盡頭,馱夫們的臉上才出現了笑容,過了擦貢堅塘,走過四天,來到怒江邊,過了江抵達南岸的洛隆宗,這里樹木青蔥,土地肥沃,遍地牛羊,高山盛產蟲草,尚有珍貴動物林麝、鹿類等。他們住下一兩天,照例晚上一頓肉,并備足食物和飼料。給有傷病的騾馬治病,修理鞍具,更換馬釘等,余暇他們苦中作樂,比賽抱石頭,晚上跳舞,講故事,歡聲笑語一陣陣。馬幫們做好修整,為艱苦的征途做準備,目的是備

戰途中頭號險關--夏貢拉。“夏貢拉”是藏語東邊的山之意,山下有個小村叫烏金丹達,村里有座著名的將軍廟,“山神”是云南漢族,據史籍及學者文稿,乾隆十八年(1753年),云南參軍彭元辰奉皇命前往拉薩為駐藏官兵押解糧餉,在翻越夏貢拉雪峰埡口時,不幸人馬陷入雪窟中,彭將軍得報前來尋訪,已束手無策,將軍憤而躍入雪窟,與部下同歸于盡,真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待駐藏官兵前來救援,但見他面色如生,屹立不倒,這顯然因身處雪中,自然冰凍成為一尊冰人,藏民稱奇,視他為神;18世紀90年代福康安將軍入藏討伐入侵的尼泊爾廓爾喀人凱旋,回朝后將彭將軍的感人事跡上奏朝廷,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神廟,詔封彭元辰為“昭靈順山神”并賜“教闡遐柔”匾額一幅,隨賜馬靴戰袍一套一并供奉。

馬鑄材的馬幫到達烏金干達后次日午夜,馱夫們就緊張而又有序地忙碌起來,先摸黑喂好騾馬,才匆匆吃上一頓酥油茶,不到一刻鐘便忙著上馱趕路了,從宿營地到雪山埡口,只有大半天行程,如若翻不過去,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馬幫在蜿蜒的山石道中行進,黑暗中只有馱夫們不停的吆喝聲和路石被馬蹄踩踏發出的聲音及火花,在當時誰也不知道埡口有多高,而今測出的準確高度是5298米,馱夫們只知道這座雪山“勒朵”(山毒)特別大,其實是缺氧造成的高山反應癥狀。行至兩三個時辰,天漸明,只見馬馱上結滿冰霜,而騾馬一身汗水,嘴和鼻孔同時喘著粗氣……行至中午,人困馬乏,勢必歇腳補充能量。在山上水燒不到沸點,馱夫們喝過酥油茶就上路了,而騾馬渴得舔地上的冰雪,每頭騾馬只能套上料兜,吃上斤把飼料就算一頓飯。飯后,馬幫發起向埡口的沖刺。此刻,馱夫們的團隊精神顯得特別重要,患難與共在這里來不得半點虛假,一旦出現人馬險情,必須果斷處理,盡快施救。路過這里的人都能見到不少騾馬和人的白骨。朝圣路上殉難的人和馱夫、騾馬不幸倒斃的尸骨摻雜其中,死于高山上的,過了年把不論人畜,眼、鼻、嘴縫里都已長出草來。

行至埡口,馱夫們不顧喘著大氣,幾分激動地大吼一聲:“拉吉啰!”由馬鍋頭主持,在埡口拴上風馬旗,獻上一幅哈達,口念贊頌山神的經文,慶幸山神保佑自己順利翻過夏貢拉。馬鑄材站在埡口,昂首放眼前方,那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但見群山像凝固的海濤,一浪接一浪,一直消失在視線里,如此壯麗磅礴,天下僅有,又顯得有幾分蒼涼,他心里感悟到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走過夏貢拉,身前并非是坦途,前方還有與夏貢拉相對的怒貢拉(西邊的雪山),兩座大山相距近三百多公里,兩山之間屬邊壩縣境,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腹地,高原深處,雪山連綿,冰河縱橫。世居在藏區的人們深知茶來之不易,在山歌里唱到:“茶是翻過九十九座山馱來的,茶是渡過九十九道河過來的……”

怒貢拉雪山海拔也在五千多米,道路仍然充滿艱險,同樣挑戰生命極限,是馱夫們的噩夢之地。這里山體高大,巖石破碎,山上缺水,野炊得從山下背水上山,十分勞人,輪到誰都是要命的差事。

他們終于安然翻過怒貢拉進入嘉黎縣境,嘉黎是大山之間的羌塘高原,雖說是草原,而因海拔高,人煙稀少,且多沼澤,行走十分吃力,好不容易熬過羌塘,翻越幾座山后,進入了茫茫林海,疲憊的馬隊似乎有所振作,步伐明顯加快,到了阿扎措大湖畔,其境如臨家鄉,四周是壯麗的雪山,湖邊綠草茵茵,湖中一群群相互追逐的魚,大有旁若無人之狀。馱夫們

觸景生情,一個個情不自禁引吭高歌:我的家鄉在雪山下的草原,每當草原上杜鵑花盛開,

我思念著遙遠的家鄉……

馱夫們在湖邊卸下馱子,升起煙炊,準備美美地在這里吃上一頓酥油茶,騾馬們興奮地在草地上翻滾,那高亢的嘶叫似乎也表達著它們愉快的心情。

這里雖然令人留戀,但前程還很長很長。走過令人陶醉的阿扎措湖,便進入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意為凹地大谷口,是西藏的農牧區,一個建制宗(縣),尤以馬、騾著稱。馬鑄材此行后第二年被更名為太昭縣,1960年恢復為工布江達縣,離拉薩不到300公里。

過了工布江達,逆尼洋河而上,地形又明顯升高,走了幾個站,前面又是一道坎,這就是著名的米拉山北側埡口,而今是川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工布江達縣與墨竹貢卡縣的分界山,埡口5309米,翻越埡口人人都有“難于上青天”的感覺,也有不少騾馬、馱夫及朝圣者葬身山上,其中不乏云南藏區人。馬鍋頭馬鑄材一再鼓勵大家“貢屬”(加油),大家都知道,這是途中最后一道難關,勝利就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翻過米拉山口,下一站便是直孔(也寫作朱工、直貢等),“直孔”為西藏古帶一個姓氏,“直”母牦牛,“孔”正中。村里建有著名的藏傳佛教直孔噶舉派寺院,大家首先朝拜了大寺,繼而照例到寺廟后的天葬場地面滾上幾滾,傳說這樣可以消災長壽。

直孔是個農牧區,物產豐富,有足夠糧草補給,馬幫在這里休整兩天左右養精蓄銳,繼續前行。

走過直孔,再過工卡,便到了達孜,拉薩便指日可達了!順拉薩河到達旺波爾山,這里有古老的甘丹寺,是藏傳佛教格魯巴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建蓋的。大家懷著無比虔誠的心進寺焚香祈福,事畢安排卸下馱就地宿營,次日一個馬站便進入達孜縣德慶鎮,拉薩便近在咫尺,這一帶不論口音、衣著、房舍都近似拉薩。

他們終于到達滇藏路上最后一個渡口--拉薩河渡口,渡口對面那富麗輝煌的布達拉宮一覽無余,當時拉薩河的渡具全為西藏特有的牛皮船,騾馬趕下河泅渡,貨物人員分批過渡,當牛皮船進入河面,馱夫們紛紛彎下腰,掬飲一捧甘涼的神河圣水,口里念著“嗡瑪尼叭咪哞”的六字真言,他們感到了滿足,似乎一路的辛勞付諸流水,清涼的拉薩河水彌補了他們一路的饑渴,而馬鑄材掬飲一捧拉薩河水,三個月來一顆提著的心總算放下了。過渡也很費時,幾乎進行了一整天。他進了拉薩找到交貨地點,如數繳了軍糧,驗收畫押,領運費。他得知鐘穎所部也只是在他們前兩個多月抵達拉薩。

繳了貨,馬鍋頭例行要將“腳費”兌現馱夫,當時雙程“腳費”也只有二百銀元左右,另每人還得犒賞一件土布上衣及“褚巴”一件。馱夫們領到“腳費”及衣物,心里激動之余有幾分酸楚,這沉甸甸的腳費正如藏族諺語所說“臘都給拉、正親帕媽拉尼恰”(馱夫們得的工錢恩深的父母也難以承受),也正如家鄉諺語所說:“竹籃大的苦換來豆大的福”。

馱夫們洗去身上幾個月征塵,更換新衣,頭等大事就是實現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朝拜大昭寺。人們常說西藏是神的家園,千年古寺遍布各地,就在滇藏古道上就有數十個寺廟,而最有聲望的寺廟都在拉薩及周邊,“拉覺吾”(大佛),指的就是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的等身金佛,千年來一直供奉在大昭寺正殿。大家了卻了心愿,頓覺全身心得到了升華。特別是篤信佛教的馬鍋頭馬鑄材倍覺滿足,這初走千里古道,有幸一路順風,再則憑自己多年下茶山,走川康的磨煉,確保了馬幫安全,途中有騾馬走乏了或腿腳關節發腫積水,就用常備的草藥三分三搗碎后用尿拌和敷于患處,次日便照行如風;個別騾馬萬一誤食了毒草或臟物,小腸急性痙攣就用火炭加小米辣及背陰草熏,即刻見效,有不少人冒充是自己祖傳秘方,其實在千年前的敦煌古藏文獻里就有這個藥方;母騾春來發情不走,馱夫們就用備用的花椒棒解情。

再說,馱夫們拿到腳費,都去逛逛街市,采購一些便宜的東西如藏香,禮帽,首飾等到家贈送親人,有的老“臘都”還準備些小禮品送給途中的情人。返程前,他們照例在拉薩郊區的那些莊園附近放養一段騾馬,待騾馬毛色稍有油亮時才擇吉日返程。

返程較為輕松,但也經歷了三個月,“公鶴昌”馬幫人馬全數返鄉,楊老板固然高興,翹著拇指對馬鑄材連連稱好,馬鑄材自己也覺旗開得勝,從容地走過了千里險道,更自信自己駕馭大隊馬幫的能力及處理應急情況的手段,有資料稱這次從西康運送軍糧的麗江馬幫途中倒斃無數,其中永勝籍冉氏馱夫租用鄉親的五匹騾馬全數倒斃,因而不敢回鄉,從此流落在外。(和強 祁繼光)

責任編輯:鮑江平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法国性xxxx精品hd|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米奇777四色精品人人爽|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不卡|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182t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1313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