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高山峽谷中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仿佛一座“民族文化大觀園”。全縣傈僳、藏、漢等各族人民創造的民間藝術,讓人大開眼界。 維西縣保和鎮大詞戲古樂團副團長普志忠向我們介紹,“大詞戲”在清光緒年間從江西一帶流傳至此,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已演變為維西獨有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還融入了當地藏、漢、納西等民族的小調和舞蹈動作,獨具特色。現存的連臺大本戲有《精忠岳傳》、《全邦修書》等,主要反映的是“忠、孝、禮、義”的中華文化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像《軍民魚水一家親》一系列弘揚新時代的唱詞。 2003年,當地群眾自發組織成立大詞戲古樂團,平時的演出完全是義務唱戲,團員們沒有分文報酬,甚至演出的樂器和服裝都是自己掏錢買。2005年大詞戲古樂團被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授予“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 如今,悠久的大詞戲翻越大山,為外面的世界所了解,古樂團常輾轉于全國各地演出,并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游客。 近幾年來,維西縣通過出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專項資金,扶持民族傳統文化之鄉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積極發掘、培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讓大詞戲和維西古樂、傈僳族“阿尺目刮”、塔城藏族“熱巴”等民族文化藝術在這里滋養。現在,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阿尺目刮”,通過開設傳承點、組織農民演員排練表演等方式,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維西五彩斑斕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讓人們感悟著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著維西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努力奮進的生活足音。(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