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登村是維登鄉政府所在地,是維登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維登村圍繞建設和諧美麗“新維登”的目標,按照“生態立村、產業強村、文化興村、和諧安村”的總體思路,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開啟建設和諧美麗“新維登”新征程。維登村呈現出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下面是筆者關于建設和諧美麗 “新維登”的幾點思考。 一、找準和諧美麗“新維登”的定位 筆者認為城鄉一體化并非城鄉一樣化。“新維登”本質上是在農村,是“種田人”生產、生活的地方,是農民自己的家園,不能簡單地把“城市”概念有形、無形的東西,通過行政手段嫁接到農村,強加給農民。要建設好“新維登”,必須以農民為本,研究農民的現實需要,充分體現農民的意愿。要著眼農村的發展前景,因地制宜,在積極、科學的引導下,讓農民自己拿“大主意”。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的原則下有序推進和諧美麗“新維登”建設。 “新維登”,不是簡單的“蓋洋樓”或追求規劃上的原汁原味。它的特質在于形式和內容、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核心在于它總有與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相一致的公共服務設施。因此,我們追求和建設的不僅是一個建筑形式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維登”,更是在祈求建設一個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和適于生產、生活的真實“新維登”,也就是說,“新維登”要記得住鄉愁、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美麗。 二、以農民為主體建設“新維登” 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是政府?還是其他社會力量?毫無疑問,農民應該且必須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的必須是農民需要的新農村。如果農民不成為主體,新農村建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須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政府要農民做什么為農民自愿要怎么做。這是新農村建設成敗與否的前提。這一點在近幾年維登村各項建設中已經得到充分證明。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就要在培養“新人”上做足文章。建設“新維登”就是要培育“新人”。要通過教育、培訓等多種手段,運用各種形式和載體,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塑文明鄉村。從培養成好衛生習慣到樂于助人、團結友愛、睦鄰友好、和諧相處、互學互進、共同富裕的美德,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理論素質,樹立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培育“新人”。具體講就是要抓好維登村陣地建設,規范完善村“兩委”辦公室和黨、團員活動室,建好集圖書室、閱覽室、文體活動室于一體的文化室,辦好文化宣傳欄;抓載體建設,抓好業余文化演出隊、紅白喜事服務隊建設,唱響主旋律,移風易俗樹新風,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抓培訓。以提高技能、轉變觀念為核心,抓好各類培訓教育,促進農民的二次就業;抓典型,樹榜樣。開展各類群眾性的典型評選活動,如遵紀守法戶、文明新風戶、文明星、孝敬星、致富星等十星創評活動,以典型、榜樣的力量來促進新風的普及。 三、“三清七改”扮靚“新維登” 針對當前維登村部分村民小組存在的“臟亂差”、溝渠堵塞污水四溢;房前屋后,柴草亂放;人畜共處,以路為場(曬場);公共設施破爛,無人維護修繕;雜草叢生,綠化、美化無人問津等問題,我們要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三清七改”工程,加強環境整治,扮靚“新維登。” “三清”,即“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以村、組為單位,農民投工,集體出資清運,定點堆放,作無害化處理;農民以戶為單位,對房前屋后的衛生進行清理,大力開展農村清潔衛生運動。 “七改”即改水、改廁、改路、改欄、改房、改環境、改溝渠。“七改”資金實行政府出一點,農民自籌一點,社會贊助一點予以解決。通過“三清七改”基本實現綠化、美化的目標,使維登村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富美和美小集鎮。 四、建設宜游“新維登” 維登村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建設宜游“新維登”,發展鄉村旅游業前景廣闊。在發展維登村鄉村旅游業時一定要符合實際,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讓人記得住鄉愁。鄉村的魅力就在于城鄉環境的特質不同,不少市民希望遠離城市喧鬧,紓解內心鄉愁,鄉韻鄉愁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如果農村出現園林化、模式化、城市化景觀,城里人還會去嗎?因此,科學的規劃,應該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鄉村,根據各地條件,有規劃地開發特色民宿、戶外運動等特色項目。 鄉村旅游規劃應當定制化,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避免大拆大建。由于受地形氣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大多構建獨特,布局精巧,文化沉淀極為豐富,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切忌隨意改造鄉野,刻意造景,造成千村一面,讓人感到失真與乏味。國家倡導“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新農村建設”,其用意也在于強調保護農村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 鄉村旅游也是文化產品。除了富民富村,鄉村旅游更承擔著保護自然環境,保留農耕文化,傳承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使命。當前,農田風光越來越少,鄉村文化日益邊緣,不少文化遺跡和傳統民俗甚至瀕臨消失的困境。規劃鄉村旅游,也要以保護文化為導向,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讓游客在觀光休閑之余,更能接受文化的洗禮。 喧鬧中的點點寧靜,水泥森林中的片片綠洲,陌生環境中的暖暖鄉情,無論作為旅游產品,還是文化產品,這些才是鄉村旅游的內核,鄉村旅游多些“鄉土”味,才是長久的可持續發展之道。(陳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