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遠游求學、先后在寺廟、美院苦修,之后在成都開辦工作室,一幅畫賣到38萬元,登上清華大學的講壇講授藏民族的瑰寶唐卡的魅力,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云南百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突出人才等榮譽,作品被省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收藏,功成名就不忘回報社會、傳承文化,投資200多萬建設村民活動室,為鄉村小學生開辦免費食堂10多年,資助藏戲團建設演出場所,無償舉辦文化講座幾十期。從大山深處走出的農家娃魯茸吉稱以自己的努力書寫著勵志傳奇。 魯茸吉稱家在德欽縣云嶺鄉紅坡村,從小師從父親學習唐卡和藏醫藥,到了他這輩已經是第六代傳人,14歲就到了四川康定師從居里寺愛國愛教的法海活佛學習唐卡、壁畫以及鎦金等藏民族傳統工藝文化。在師從法海活佛學習期間,他不僅學習到了唐卡的精髓,更學會了嚴謹、謙遜和德藝雙馨、兼濟世人的美德,在5年半后的畢業技能大賽上,他一舉奪得頭魁,并且是藏區選手中最年輕的一位。師傅們都讓他學成出山,但他又堅持學了2年半,繼續學習塑像、唐卡和壁畫技藝。學成歸來之后,家鄉紅坡寺整修時,他免費為寺院畫壁畫,并為寺里的僧人舉辦鎦金技藝培訓班,德欽縣霧濃頂迎賓臺十三塔也是出自他的手筆,他不僅親自設計,還現場指導施工,陪著工人們一起完成,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唐卡的迪慶畫派到底有沒有?這是橫亙在他心頭的疑問和首要守護的榮譽。 “我們家六代都是畫唐卡的,從唐卡的繪畫工藝和用料都與西藏、青海、乃至四川等藏區有鮮明的不同,有些顏料也只有我們掌握,但在去年的一次迪慶舉辦的唐卡論壇上,有些專家就提出迪慶沒有自己的唐卡畫派,在這次論壇上他據理力爭,不知道并不代表沒有,迪慶的唐卡繪畫早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期就有,此后雖有漲落,但根脈不絕,從未消亡。” 魯茸吉稱說。 “比如我家祖傳的唐卡繪制中用到的一種顏料,只有4000米多以上高海拔地區才有,在我們老家只有幾株,生長極為緩慢,顏料用的是它的塊莖,每次去我都只挖一個塊莖,第二年它又會長,直到有次陪法海活佛散步時,師傅他讓我把一種毫不起眼的植物的塊莖挖出來,他才說,‘你家的祖傳顏料中的那個稀缺的植物可以用這個來代替,成色也不差’,我才知道師傅他對于我家的祖傳唐卡手藝還是很了解的。” “又比如核桃熬油涂敷壁畫的工藝也是我們迪慶所獨有的,熬核桃油要用專門的一種刺蓬樹,其它的都不行,文火熬煮5個小時后,直到熬出的核桃油面插上羽毛都能不倒,可以拉絲的時候才算大功告成,用這種核桃油配以一種稀有的頁巖石粉,均勻地涂敷在壁畫上面,不僅能遮蔽風雨、陽光的侵蝕,還不傷及底色,壁畫經年累月也不褪色、皸裂,我走遍了西藏、四川、甘肅和青海的藏區,這種技法也只有我們迪慶才有。” 魯茸吉稱說。 從居里寺學成歸來后,他又在四川美術學院自費攻讀了4年。并自費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有了深厚的美術素養和精湛的唐卡繪制技藝后,他在四川成都鹿野苑博物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展廳,并免費收徒傳授唐卡的繪制技藝,他的學生都來自藏區農村,在成都的學習、食宿費用都由其承擔,連回家探親的費用也由他支付,僅一年5名學生的支出就達10多萬元,學成畢業一個再招收一個。 有了工作室后,從2009年開始,他自費參加一系列的全球、全國、全省的工藝美術大賽,并屢屢取得不俗的成績,僅金獎就有9個,其中,唐卡《空行母塔城》獲得國際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蓮花生大師八變》獲得2010年第八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金獎;《十八羅漢渡海圖》獲得2011年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特等獎;2013年獲得中國傳統美術精品展金獎……期間他也先后獲得了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和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并被清華大學聘為環境空間藝術設計高級研修班專任老師, 2015年被省民宗委評為云南百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突出人才,并每年給予為期5年,每年10萬元的資金支持,這也是政府給予的第一筆扶持資金。作品也先后被云南省博物館、云南省民族博物館收藏,當西方多家博物館慕名而來要求收藏他的作品時都被他婉拒,“連國內的博物館都沒能捐贈,國外的肯定不能優先。”魯茸吉稱說。 “一幅唐卡能賣多少錢,我只知道個大概,都由經紀人去操辦,直到一名浙江老板當著我的面,價也不回就用38萬元買了一幅財神唐卡后,我才知道好的唐卡真能賣這么多,但經紀人的抽頭就是個零頭——8萬元。” 魯茸吉稱笑著說。 當工作室漸入正軌,有了一定知名度和財力后,他傾情回報鄉梓和母校,在老家紅坡村聘請4名藏文老師舉辦寒暑假期藏文培訓班,一堅持就是5年,投資近200萬元為紅坡二組建設進場道路和村民活動室,聯合客戶投資上百萬為四川木雅藏戲團重建演出場所;為四川居里小學60多名小學生免費開辦食堂,一堅持就是10多年,直到集中辦學拆撤居里小學,前后花費60多萬元;為德欽阿牛慈善學校90多名學生購置了從被褥、衣服到襪子、手套全套的穿著生活用品,親自送到學校;在成都定期不定期免費開辦唐卡傳習班,學生不僅有適齡的各民族學員,還有大學的專家教授和官員、醫生…… 他成名后不忘為家鄉鼓與呼,邀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秘書長和云南省工藝美術協會的會長,親自到迪慶考察并全程陪同,使迪慶的民間傳統工藝走入殿堂為世人所知曉…… “山旮旯也能飛出金鳳凰”。魯茸吉稱穿著樸素,言談謙遜,既沒有功成名就之后的目空一切,更沒有奢靡排場的暴發戶心態,用心畫好每一件作品,精打細算每一分錢回報社會,四十不惑魯茸吉稱書寫著自己的勵志而又傳奇的人生。(安永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