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鎮位于香格里拉市西南部金沙江畔。江水悠悠,不舍晝夜,金沙靈秀,好點春秋,因此取名為金江。這里匯聚著漢、藏、納西、白、苗、傈僳、彝、普米等8個世居民族。 千百年來,金江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相融,用辛勤的汗水耕耘著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用卓越的智慧創造著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的文化格局,養成了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記者來到金江鎮民族聚居較為明顯的興隆村了解到,當地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不斷交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過年風俗中既保留自身的優秀傳統,又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 “我們興隆村以白族為主,還有彝族、傈僳族、漢族、納西族等其他民族,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多民族村落。不論是服飾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各民族既保留了自己民族特色,又包容其他民族文化,做到和諧共處,村里遇上紅白事時各民族不分你我、不分民族,共同協作。在我們村,大年三十沒有特殊情況,不會互相串門,家家戶戶留下充足的時間準備年夜飯。初一不能養懶漢,這一天家里的男子需要早起,婦女則專心穿衣打扮。我們村還有搶‘頭水’的習俗,大年三十守歲到次日零點,家家戶戶立即放鞭炮,然后搶‘頭水’,也就是當地人說的‘發財水’,希望新的一年萬事如意。”迪慶日報社退休干部、文化人史效軒說。 鮑秀琴是生活在當地的納西族,她說,當地的納西族過年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在飲食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納西族對年三十的菜品頗有講究,菜式必須是每家十二道,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九十九雙筷,百式百樣菜”這一傳統習俗在興隆村得到了完美傳承,韭菜根和百合圓子就成為了當地納西族人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兩道菜品,韭菜根對應九十九雙筷,百合圓子對應百式百樣菜。同時,還必須有一道豬頭肉湯,湯中要加入白菜,而白菜也頗有講究,不僅要選用上好的白菜,還要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能切斷,寓意為長壽菜,“長吃常有”是這道菜的吃法,白菜還不能嚼。家中老人說“長吃常有,穿不完,吃不完”之后,年輕人向老人說吉利話,老人先動筷吃起,年夜飯才正式拉開序幕。一家人吃完后,老老少少洗好腳換上新衣裳,小孩就去各家串門,當地人稱為“踩彩門”。各家的長輩就把提前備好的紅包發給小孩,寓意一年好兆頭。 當地納西族與白族居住在一起,白族村民王賢表示,兩個民族的風俗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一些區別。大年三十,白族人家聚在一起說說笑笑、一起打粑粑,當天新鮮出爐的粑粑是白族年夜桌上的“常客”,深受老老少少的喜愛。吃飯時,白族有一個有趣的講究,老一輩人要求小一輩人不能在米飯中加入湯,必須干吃米飯。這是因為農村人到田間地頭干活,吃年夜飯時如果在干飯里加入湯,那么下地干活時會碰上陰雨天而使農活“泡湯”。吃完飯后,所有人歡聚一堂開始吹葫蘆絲、跳民族舞,熱熱鬧鬧迎新年。 定居在興隆村的傈僳族每家都有一棵山神樹,這是自家的守護神,也是精神寄托。大年三十,傈僳族村民從早開始忙活起來,在山神樹前鋪上一層青松毛,然后將料理好的一整只雞供給自家的山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村民唐桂香說:“以前過年,當地傈僳族都是席地而坐,大人們說說笑笑嘮家常,小孩子盡情享用手撕雞、手抓飯。隨著生活條件改善,風俗也有很大的變化,家家戶戶上桌吃飯,吃完后全村一起唱民族歌、跳民族舞。” 多民族聚居的興隆村,也有少數的藏族,阿梅和拉宗姐妹已經在當地生活了20多年。阿梅回憶說:“在我們娘家,每年年豬殺完之后,家里每個人都會分到一塊瘦肉,我們已經多年沒有在娘家過年了,但每年還是會收到家里人寄來的那份肉,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塊肉,更多的是家人對我們的牽掛與思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意識深深地刻在興隆村各民族同胞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