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問題是產品標志混亂標簽不合標準 日前,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通報了,對我省大米產品監督抽檢的結果,檢驗結果表明,我省大米產品的實物質量抽查合格率為68.42%,產品安全性能指標抽查合格率98.25%。而此次監督抽檢,是自2004年大米納入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以來,省質監局首次對全省大米獲證生產、加工企業進行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檢驗。 近4成大米“名不符實” 從抽檢結果看,我省大米產品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是,標簽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在此次抽查的114個批次產品中,有44個批次產品標簽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占被抽查產品總數的38.60%。標簽不合格主要表現在:食品名稱的標志混亂,存在魚目混珠、名不符實的情況;制造者名稱隨意增減字的現象非常嚴重;質量等級的標志不規范的情況比較嚴重,與標準要求不符。 除了標簽問題外,在此次抽檢的114個批次產品中,還存在9個批次產品不完善粒項目不合格的問題。大米中不完善粒的產生,來源于稻谷生長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病蟲害,所以不完善粒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于大米加工的原料稻谷,而我省產本地產的稻谷的不完善粒較高。另外,有5個批次產品碎米(含碎米總量、小碎米)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占抽檢樣品數的4.39%。 本土大米質量安全有保障 盡管此次我省大米產品實物質量合格率僅為68.42%,但從檢驗情況來看,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標簽、水分、不完善粒、碎米粒等指標。除1個批次產品鉛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要求外,其余涉及人體健康安全的六六六、DDT、無機砷、鉛、汞、黃曲霉毒素B1等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真菌毒素項目全部合格,產品安全性能指標抽查合格率98.25%,這意味著我省大米產品較為安全。(春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