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剛剛來到香格里拉縣環太酒店工作的楊金唐,對酒店禁用塑料袋的規定還有些不理解。眼下,他的看法已經改變:“遠離了白色污染,香格里拉干凈又漂亮,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其著作《失去的地平線》中描寫了美麗神奇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1997年,云南省政府向世界宣布了“香格里拉在云南迪慶”。如今,這個開創了中國內地“禁白”先河的地方,因遠離白色污染而愈發圣潔美麗。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是舉世聞名的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區,其環境保護狀況一直為外界所關注。2004年,電影《無極》劇組就因在香格里拉縣碧沽天池拍攝外景時破壞環境被罰款9萬元,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末,香格里拉縣每天約有14.4噸塑料垃圾得不到適當處理。迪慶藏族自治州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科劉愛梅說:“塑料包裝袋滿天飛舞,公路沿線樹枝、荊棘上掛滿塑料物。”很多景點人群活動頻繁,白色污染嚴重,有的牦牛因誤食塑料消化不了而死去。 那時,香格里拉縣旅游業剛剛起步,美麗的藏區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到處可見的塑料袋造成了環境和視覺污染。 1999年,迪慶藏族自治州在香格里拉縣開展“禁白”動員。城區職工帶動上萬名群眾在縣城附近的舞鳳山、江克山、白雞寺、碧塔海、納帕海,以及龍潭河、納赤河、奶子河附近清理塑料袋。 2001年,香格里拉縣政府出臺“第八號令”,首次明確了政府向白色污染宣戰的勇氣和決心。“禁白令”規定,從2001年7月1日起,縣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銷售、提供、使用塑料袋。香格里拉縣組成了“禁白”綜合執法隊,有償回收批發商手中的塑料袋,對零售商則要求其不再出售塑料袋。 據香格里拉縣環保局介紹,“禁白”初期,綜合執法隊每天沒收的塑料制品有幾十種。僅一年,香格里拉縣就回收了100多萬個塑料制品,其中塑料袋38萬余條。 為動員群眾參與“禁白”,工作人員散發宣傳單、張貼宣傳牌,利用報紙電視和流動宣傳廣播進行廣泛的“禁白”宣傳。同時,工作人員還深入商店、農貿市場,向攤主講述白色污染對人體、土壤、家畜、水生物及市容市貌的危害,要求他們不要出售和提供塑料袋及不可降解餐盒。 隨著“禁白”工作的深化,迪慶藏族自治州逐步確立了“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部分禁止和鼓勵替代”的管理原則。通過征收“回收處置費”,控制人們過度使用塑料袋的行為,使逐年增長的使用量達到源頭減量的目標;建立回收利用網絡,提高塑料袋的再生利用率,減少廢塑料袋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從環境保護的長遠利益出發,鼓勵開發和使用對環境污染小的產品。 2004年,《迪慶藏族自治州一次性塑料袋污染環境防治管理條例》成為迪慶藏族自治州正式出臺的規范一次性塑料袋污染環境防治管理的地方性環境法規。 現在,在香格里拉縣的賓館、超市、商場、集貿市場里,人們普遍使用布袋子、菜籃子。凡到這里的游客,都會聽到導游關于不要使用塑料袋的溫馨提示。(新華社記者李懷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