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7日電(記者馬杰)中美教育科學機構17日在北京首次展出40幅“科學地圖”,形象地向公眾展示了當代科學研究的發展軌跡和分布現狀。 “科學地圖”這一學術理念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提出,首批10幅地圖制作于2005年。繪制者們通過對大量的科技文獻和相關數據進行科學的歸納、梳理和 分析,將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和連接,映射到傳統地圖上,直觀、有效地表現出科技發展的狀態、規律和趨勢。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高級設計師黃維霞說:“通過對科學地圖的讀曲和理解,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感興趣的科學領域、最優秀的專家學者、最著名的研究機構等情況。另外,科學地圖還能幫助我們分析各個學科領域的共性和差異,標示某一時段最熱門、最具前景的,或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科研領域。” 黃維霞介紹,“科學地圖”不僅可以成為科學工作者的工具,還可為各級科技發展的決策者提供參考,幫助他們決定如何分配科研基金,并分析今天的決策將如何影響未來的科研產出。 據介紹,這次來京展出的40幅地圖繪制于2005年到2008年間,每年以一個主題制作10幅。這些地圖都是第一次在中國展出,其中今年的10幅還是全球首次亮相。 這次主題為“位置與空間:繪制科學地圖”的展覽是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相關研究單位聯合主辦。展覽將在北京、蘭州、武漢等地持續舉辦兩個月,免費向公眾開放,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去思考、關注和探索如何創建一系列科學地圖,使人類既能俯瞰科學學科的分布,又能深入到某個科學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