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于《南方都市報》撰文,建議將5月19日定為全國哀悼日,以表達全國人民對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罹難者、救災中的犧牲者的哀思,并向全世界昭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生命的關愛以及“億眾一心”救災重建的決心。 在葛劍雄教授發出建議的同 一天,秘魯政府頒布最高政令,宣布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以悼念中國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難者,這是秘魯第一次為外國遇難者宣布“全國哀悼日”。根據這項政令,在哀悼日,秘魯高級官員將通過中國駐秘魯大使館向中國地震中的死難者志哀,全國所有政府機構、軍事設施、警察機關,以及所有秘魯在國外的外交機構都將降半旗。 可以說,確定一個“全國哀悼日”,是全國人民的愿望,也可彰顯政府對生命的尊重。用這樣的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毛澤東語),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化悲痛為力量,奪取抗震斗爭的勝利。秘魯政府宣布將向中國地震遇難者下半旗舉行全國哀悼,對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所啟發? 每次重特大災難事故發生后,總會有人呼吁政府為遇難同胞降國旗志哀,但總不了了之。這一次,葛劍雄教授的建議是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出的,希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積極回應。當然,按照《國旗法》的規定,國務院也可以主動作出回應。因為《國旗法》第十四條規定:“依照本條規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總之,這一次,我們希望葛劍雄教授的建議不會石沉大海。(殷國安 原題:希望葛教授的建議不會石沉大海) 延伸閱讀: 全國哀悼日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汶川地震的救災行動已經進入“期待奇跡”階段了。此時此刻,我們當然不能輕言放棄,也不會輕言放棄。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現在雖然已經過了震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但仍然要把挽救人的生命作為當務之急、作為重中之重。然而,隨著被挖掘出來的遺體的比例越來越多,而生命的奇跡越來越 少,一個在災難之初就被廣泛提到的話題,愈發引起人們的共鳴——哀悼。 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哀悼那估計將超過5萬的已經逝去的生命?我注意到,震災發生后,很多報紙不約而同選擇了黑白的封面,而放棄了平常的彩色封面;很多電視臺中斷了正常的節目播出,對震災救援實施了24小時直播,那些報道資源不足的地方電視臺,甚至不惜全部轉播中央臺。重慶廣電管理部門更是規定震災期間停止播出一切娛樂節目。我更看到,一些地方的市民,自發組織了類似燭光祭奠的哀悼活動。 但是,我們一直缺少一個國家層面的集體祭奠活動。每次重特大災難事故發生后,輿論總會提出類似“國旗為誰而降”的質疑,這次亦不例外。著名學者葛劍雄建議以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以表達全國人民對這次地震災害中的罹難者、在救災中的犧牲者的哀思,并向全世界昭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生命的關愛以及萬眾一心救災重建的決心。 事實上,在傷亡慘重的重特大事故發生后的幾天,政府宣布設立全國哀悼日,早已成為某種“國際慣例”。比如,“9.11”發生后,美國將9月14日定為全國哀悼日,美國總統布什呼吁國民在午飯時,為遇襲事件中遇難的人祈禱。再比如北奧塞梯人質事件發生后,普京簽署命令,宣布9月6日和7日連續兩天為全國哀悼日。 當然,這和西方國家的宗教傳統不無關系。基督教認為,集中在一起祈禱的人越多,上帝越能聽見并越能憐憫。我們沒有這樣的宗教傳統,但我們同樣需要一個以“國旗為生命的離去而悲傷低頭”為重要表征的國家哀悼。我想,這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表達哀思的方式問題;而是因為,全國哀悼日同樣是對生命一種必不可少的尊重。 需要強調的是,災難中的受害者,不論是遇難者還是幸存者,他們同樣都是人,同樣都是生命,盡管災難已經無情地給他們劃分了世界。我們說尊重生命,含義不僅局限于尊重那些幸存者,給他們最大的關懷和幫助;我們同樣需要尊重那些不幸的遇難者,給他們以生命最后的尊嚴和最為沉痛的哀思。 全國哀悼日,不需要任何歡樂和盛大的儀式,那不僅是多余的和可悲的,甚至還是冷血的和可恥的。我們只是希望有那樣一天,全國各地下半旗致哀,全國暫停一切不相宜的娛樂活動,全國各宗教團體以自己的方式共同祈禱,全體人民在地震發生的時刻共同默哀,以此表達舉國之沉痛哀思,祈愿所有不幸的生命得到安息。[舒圣祥] (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