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在這里升起一座天橋 圖為村民利用溜索運送核桃。 “隔江隔河你莫戀,過去過來要船錢;頭回去了一碗米,二回去了一丘田。”這首民間小調充分地說明了瀾滄江中游的老百姓苦于沒有江橋發出的感慨。 5月8日下午,記者驅車順瀾滄江河谷從德欽縣趕往維西縣的途中,沿途看到很多當地群眾掛在瀾滄江的溜索上在雨中穿梭,在維西縣葉枝鎮與康普鄉交界處的拉普洛溜索渡口,記者記錄了一組過溜的鏡頭。 據葉枝鎮鎮長和先念介紹:拉普洛是葉枝鎮與康普鄉之間的一個最重要的溜索渡口,西岸為葉枝鎮拉普洛行政村,該村有841戶4800多人,東岸為康普鄉的黃草壩,而維西——德欽的通縣油路從東岸經過,西岸是沒有一寸公路的。歷史以來,世居在瀾滄江西岸的傈僳族同胞,無論是刮風下雨,上街趕集購買貨物、學生上課、婚禮嫁娶、看病打針、土特產品上市都依賴于溜索運輸。 8日下午4時正,記者駕車趕到這里時正逢東岸的中路鄉的余老板開著手扶拖拉機來這里收購老核桃,只見對岸的傈僳族群眾將兩袋栓成一團的核桃掛在溜索上溜往東岸,當核桃架在江心時東岸這邊接貨物的人又掛上溜索上用腳夾著兩袋核桃手腳并用才到岸邊,兩千多斤的核桃要反復溜20多趟才全部搬上車運走。此時黃草壩小學的學生放學了,年齡稍大的孩子自己套上溜索回家,而年齡較小的孩子則由父母過江來用溜索接他們回家。一個名叫哇咱寶的傈僳漢子風馳電閃般地乘著溜索滑到記者面前將自己6歲的孩子阿福甲套上溜索飛一般向對岸滑去,此時從對岸滑過來接孩子回家的還有阿娜、阿咪兩個年輕的母親。當記者問及她倆過來是不是接孩子回家時,阿娜、阿咪兩個年輕的母親笑著對記者說:“再接他們三個月,等兩個孩子上了三年級以后就可以自己回來了。我們當年嫁到這里的時候還不是這樣從溜索上滑過去。現在一晃十年過去了,我們那邊既沒有橋也沒有路,過去過來都是過溜索,我們多么希望黨和政府在這里給我們村架一座吊橋。”( 記者 史效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