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這是5月24日,在地震災區什邡市紅白鎮受災群眾安置點的帳篷外,一位小朋友和參加抗震救災的兩位解放軍戰士“互動”。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新華網成都5月27日電(記者 南辰、任力波、傅丕毅)幾天來,新華社記者在北川、都江堰等地震災區一線采訪,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災區群眾正在全國之力的援助下,一點一滴地逐步積累起家的溫暖。 24日下午,在北川擂鼓鎮的物資分發點,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向群眾分發炒菜鍋。25日中午,記者在北川曲山鎮上看到,很多人已經開始在用嶄新的鐵鍋炒菜做飯,藍色的救災帳篷或殘存的民居外,陣陣炊煙、菜香撲鼻而來。 在中國科學院青年北川希望小學的操場上,有一家正在用新領的鐵鍋炒菜。當記者問那些青菜是不是救助點發放的時,他們自豪地說:“自家地里種的。”隨后,記者翻過一條山溝,來到半山腰的一戶災區群眾家。在那里,一位老大爺正在刷洗著一塊臘肉。“你們別走,留下來,就在我家吃飯吧!”這家的女主人熱情地對記者招呼著,仿佛他們家沒有遭受打擊,仿佛他們家食品充裕。聽了這讓記者略微感到意外的話,看著他們臉上樸實的笑容和背后墻都開裂的“家”,記者的內心被深深打動了。的確,地震可以破壞他們的房屋,奪走他們的親人,但卻無法阻止他們從內心深處守望和恢復家的溫暖。 資料圖片:5月25日,寶山村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在帳篷中。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受災群眾安置點目前有90多頂帳篷,容納了800多名受災群眾。這里的解放軍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盡所能,為受災群眾提供幫助。帳篷中的生活雖然艱苦,但災區人民仍然樂觀地面對每一天。 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家,一個普通又神圣的字眼。在地震災區,家的要素被簡化到最低限度:一頂帳篷可以是家,一處殘房可以是家,甚至在露天的空場上,彩條布之下的空間也可以成為家。 在震區群眾的家里,喝上熱水、吃上熱飯、睡上床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安置,更需要災民自己在內心深處能積極守望和恢復家的溫暖。到今天為止,地震發生已經半個月了。可要想真正重建家園,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春夏秋冬、酷熱嚴寒、風風雨雨的考驗。 也許,一些災區群眾要遠離祖祖輩輩守望的故里,也許,一些災區群眾要改變過去傳統的生活方式,但在全國人民的援助下,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家的溫暖卻是他們永遠不會失去的。 資料圖片:5月24日清晨,在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一個受災群眾安置點,人們清洗衣物。 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25日,在北川的擂鼓鎮,記者停車問路時遇到一群災區的小學生,吸引記者視線的是他們每個人的背上都背著嶄新的小書包,那與他們身上的臟衣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看著他們脖子上掛著的災區證件,我們想,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可能來自那些捐贈的新書包吧。 過幾天,“六一”國際兒童節就要到了。這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災區人民面對的第一個節日。記者相信,來自全國人民的無私捐贈,來自全國人民的顆顆愛心,一定會在災區“栽種”出更多孩子的笑臉,從而給更多災區人民帶去家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