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攜帶雨水于5月31日降臨印度西南沿海地區。季風帶來的雨水可以緩解干旱,滋潤農作物,是當地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季風臨 雨水到 印氣象部門在喀拉拉邦的辦公室負責人拉馬錢德蘭5月31日說:“西南季風來到喀拉拉邦,到處都在下雨。” 氣象部門先前預測說,今年季風可能5月29日到達,略早于往年。印度一般從6月初到9月底刮西南季風。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麥和大米生產國,全國大約60%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產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五分之一。然而,印度全國只有40%的耕地靠水利灌溉,2.35億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飯。 水稻、甘蔗和棉花等作物在7月播種、10月收獲,對雨水依賴程度較大。小麥等作物在11月播種、來年3月收獲,也可從豐沛雨水所形成的濕潤環境中得益。 不過,降雨過多可能引發洪災。去年,印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等地超過2200人死于洪災,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印政府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年的季風及雨水情況。 限出口 促生產 印度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從上世紀50年代的大約50%下降到如今的大約20%。盡管如此,農業仍然是這個國家的重要產業。 目前,印政府正為高糧價和高通貨膨脹所困擾。印度通貨膨脹率今年迅速上升,最近數據顯示,通脹率已達8.1%。 為穩定米價、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去年10月一度禁止出口非巴斯馬蒂大米,后來對一些高級品種放寬限制。巴斯馬蒂大米產于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一些地區,米粒很長,通體透明,有一種淡淡的香味,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比其他大米高出一倍多。 今年3月,印度通貨膨脹率達到近14個月以來最高值,政府再次禁止出口非巴斯馬蒂大米。4月,政府對巴斯馬蒂大米設置出口稅。 除了大米,印度也是小麥的重要產地。國際谷物理事會5月30日預測說,今年印度小麥有望豐收,產量可達7680萬噸;全球小麥產量則有望達到6.5億噸。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緩解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價格高漲的問題。 新品種 抗洪水 除了在宏觀層面加強糧食生產與限制出口,印度明年還可能開始大量種植一種具有抗洪能力的新型水稻,穩定并擴大糧食產量。 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研究人員戴維·邁基爾說,這個新品種“能在水中浸泡兩周而不死”。 邁基爾說,亞洲大量低洼地帶常受洪水侵襲,每年由于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而造成的作物減產損失約為10億美元。 這種水稻在正常氣候下的產量約為每公頃6噸,在水浸兩周的情況下仍能達到每公頃3噸的產量;普通水稻在水浸條件下只能產出1噸。 “新型水稻在正常氣候下的產出與普通水稻差不多,”邁基爾說,“這好比多了個保險。” 路透社說,印度和孟加拉國等常受洪災侵襲的國家可能在明年開始種植這種水稻。(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