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場植被覆蓋率提高30個百分點 土壤的侵蝕度下降29個百分點 “退牧還草工程不但改善了草原生態環境,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飼草,保證了畜牧業健康發展。這個工程實在太好了。”近日,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和平村央宗大媽對記者說。 畜牧業是香格里拉縣傳統產業,全縣近15萬人中80%為農牧民,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5%。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基礎,也是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態屏障,對維系陸地生態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以前,香格里拉縣天然草原退化較為嚴重,全縣退化草原已占整個草原面積的21%,其中嚴重退化的占10.5%,草地退化,產草量減少,草質降低,狼毒等雜害草滋生蔓延,超載過牧,草畜矛盾十分突出。每年冬、春都有牲畜因饑餓寒冷而死亡,給農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自2003年香格里拉縣被列為全國退牧還草工程示范縣以來,在退牧還草工程實施過程中,香格里拉縣堅持“以人為本,以質取勝”的原則,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程建設,統籌畜牧業生產與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因地制宜,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項目實施穩步推進 ,香格里拉縣通過休牧育草、封山禁牧、劃區輪牧等多種方式,在小中甸鎮、東旺鄉、格咱鄉等鄉鎮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截止2006年第四期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已累計投資4295萬元,完成退牧還草195萬畝,實施圍欄禁牧、休牧的天然草地每年的產草量提高了50%,圍欄地塊內的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了15個百分點,植被高度提高47%,同時草場植被覆蓋率也從過去的60%提高到了90%,土壤的侵蝕度下降29個百分點,生態效益明顯。 退牧還草工程在取得良好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在恢復草地植被的同時,改變了項目區的生產條件,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了草地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據數據顯示,2007年全縣畜牧業產值為12438萬元,同比增長22.6%。退牧還草工程實施過程中,國家對近12萬農牧民發放了飼料糧補助,直接增加農牧民的收入,妥善解決項目區農牧民因草地受限制而帶來的飼料糧短缺問題,同時,工程中水泥柱生產、刺絲圍欄搭建等增加了部分農牧民的經濟收入。2007年,項目區的天然草場平均單位的產草量提高了30%,封育禁牧后的草場年產草量每畝增加到1200公斤,增加產值150元。此外, 退牧還草工程還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工程的實施加快了香格里拉縣牲畜出欄周轉,增強了畜牧業發展后勁,增強了科技輻射功能,推進傳統畜牧業轉變,實現草地資源合理配置。2007年全縣大小牲畜出欄158645頭(只),比2003年增27917頭(只)。 實施退牧還草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又一項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是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和促進牧區經濟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性工程。香格里拉縣退牧還草工程雖然實施得當,但仍有部分不法人員違紀違規,項目實施點圍欄水泥柱被毀、刺絲被盜嚴重。為加強圍欄管護工作,香格里拉縣要求各鄉鎮成立領導小組,做好項目組織協調工作,切實把退牧還草工程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實際,制定相應圍欄管護細則和圍欄管護村規民約,指定專人管護,簽訂圍欄管護合同,加強工程后續管護工作;積極引導農牧民不在禁牧區放牧和刈割,嚴格實行休牧制度和開展“以草定畜、草原平衡”為核心的輪牧、休牧試點和推廣;凡實施禁牧休牧的村社,要求管護工作到位,遵守相關管理規定,接受畜牧部門的監督和檢查,造成圍欄破壞的由工程實施鄉鎮負責修復;采取措施,加大草原建設與保護。 (記者 楊翠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