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日之際,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云南省共有37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這兩個名錄。 國務院批準文化部最新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據悉,國務院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配套政策和立法正在相繼開展,國家財政的支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將更加有力地推動各地相關部門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新公布的兩項名錄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大類別,云南省在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種類上占據了較多名額,傳統文學有:《梅葛》、《查姆》、《達古達楞格萊標》、《哈尼哈吧》、《召樹屯與喃木諾娜》、《司崗里》;傳統音樂有:“姚安壩子腔”、“彝族酒歌”、“布朗族彈唱”、“文昌洞經古樂和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傳統舞蹈有:“傣族象腳鼓舞”、“彝族打歌”、“彝族跳菜”、“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腳舞”、“樂作舞”、“彝族三弦舞”、“納西族熱美蹉”、“布朗族蜂桶鼓舞”、“普米族搓蹉”、“拉祜族蘆笙舞”;傳統戲劇有:滇劇、佤族清戲、彝劇、白劇。此外還有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傣族織錦技藝、貝葉經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德昂族澆花節、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花燈戲、壯劇、傣族潑水節等。(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