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西縣中路鄉咱利村扶貧攻堅工作紀實 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感應著時代發展的脈搏,傈家山寨維西縣中路鄉咱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交通、農田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經濟建設快馬加鞭,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夯實基礎促發展 7年前,咱利村沒有一公里通組公路,村內沒有一寸衛生路面。“行路難”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群眾盼望解決行路難問題的愿望日益強烈。2001年以來,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咱利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投工投勞興修通組公路,到今年3月,咱利村已經有7個村民小組通了公路,完成了2800多米的村內衛生路面建設,行路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 7年前咱利村只有4個村民小組通電,現在全村13個村民小組都通了電。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完成4條“三面光”水利建設工程7100米,建成水泥田梗稻田養魚農田128畝,實施安居工程210戶。 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夯實了咱利村的發展基礎。 統籌發展促和諧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是咱利村邁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前提。在全面加強道路交通、農田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咱利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加強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近7年來,咱利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日新月異。“村村通”工程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從7年前的12%提高到現在的90%;辦學條件日益改善,2007年,咱利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人口素質有了明顯提高;農民健康工程順利推進,咱利村群眾能夠就近就醫,小病不用拖,大病不用挨,89%的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群眾生活有了保障,121人享受到低保,64位老年人享受到生活補助,娃娃上學不僅不需要繳學費,而且,政府還發給免費教科書和生活補助費;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基本實現了每個村民小組都有文化活動場所的目標,民族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民族規范舞進村入寨,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 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咱利村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圍繞增收調結構 7年前,咱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400元,集貧困、山區、民族于一體。造成貧困的原因除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農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效益低下。近幾年來,咱利村“兩委”班子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依靠科技增效益、突出特色闖市場”的思路,把發展白蕓豆、核桃、中藥材作為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步伐,帶動了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據統計,2007年,咱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元,比上年增加了297元,增幅為10年來最高。白蕓豆、核桃、中藥材已經成為咱利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今年,在“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活動聯絡組的幫助下,咱利村掀起發展特色農業新高潮,種植白蕓豆1100多畝、木香1000多畝、當歸300畝、秦艽110畝,完成核桃低產林改造400畝。 咱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永光滿懷豪情地告訴記者,有上級的支持,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咱利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楊洪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