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情況的報告時指出: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8月29日《中國青年報》) 據這份報告分析,農民外出就業增收難度增大,務工收入不穩定,是城鄉收入“剪刀差”擴 大的主要原因。從這個分析看,未來形勢同樣難期樂觀,因為中國沿海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原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型,對農民工在數量上的需求勢必大減,而在素質上的需求卻將明顯提高,這顯然將令農民進城務工之路更加艱難。與此同時,由于CPI高企,農產品收購價格的增長也將受到政策限制,依靠主業大幅度提高收入也未必現實。 在改革開放之初,農民是最先嘗到甜頭的,生產力是最先得到解放的,在那段時間里,中國的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所獲得的認同是最多的,分歧是最少的。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所占比例驚人,如此一個主體階層,倘若長期陷于“剪刀差”而不能自拔,和城市人口、和其他階層的收入差距不斷被拉大,則城市的發展將極可能陷入孤軍深入、缺乏扎實根基的窘境,最終拖累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應該承認,近年來,為緩解城鄉收入差距,政府已作了很多努力,如農業稅的取消,各種農副產品補貼的發放,以及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等,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城鄉收入差距的“剪刀差”在擴大,而且還有繼續擴大的可能。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遠走低端擴張的道路,產業結構的轉型是大勢所趨;農產品價格放開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給本已嚴峻的通脹壓力火上澆油,這些難題、苦衷同樣制約著政府的手腳,讓他們在緩解“剪刀差”方面難有更大作為。 問題在于,中國的農民數量太多,占總人口比例太大,農民的利益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保障和改善,最終不但將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可能危及社會的穩定,城鄉收入差距的解決自然是一個天大的難題,但如果因畏難而不去解答,拖延的結果,往往是讓本已嚴重的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不論是從解決城鄉二元化入手,還是拿農產品和工業品比價“倒掛”開刀,所面對的,都將是前所未有的艱難“公關”,會遇到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問題是,小修小補已難解開“剪刀差”的死結,如果農產品價格依舊不理順,則農業與非農收入差將拉得更大;如果城鄉二元化問題不解決,則隨著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大批農民工將面臨被城市和農村雙重邊緣化,落到“非工非農”的尷尬境地。 自2006年提出“建設新農村”以來,國家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與資金扶持,但對農村的體制改革,特別是在城鄉統籌的綜合配套方面,還沒有出臺統一政策。不過,重慶市和成都市已經開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意味著新農村建設進入“深水區”,也就需要處理好一些基本的關系問題,如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平關系、城鄉統籌中的土地關系、村級組織中經濟功能與行政功能的關系等。 盡管困難重重,風險不小,但改革還是要繼續,道理很簡單:城鄉收入“剪刀差”不能再擴大下去,否則動搖的將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石。(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