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6日電(李富、滕劍)考古專家日前對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遺址出土的修補陶片進行認真仔細觀察、反復研究論證后,推測出其當時進行修補的全過程:古代先民首先將陶器破損處打磨成規則的圓形,然后挑選質地、厚度、強度、凹凸狀都與受損陶器相仿的陶片,磨制出同破口圓形吻合的“補丁”,鑲嵌在破口處,邊沿用粘料灌縫。之后,再找同樣的陶片,磨制一塊大于破口約一厘米的另一塊“補丁”,抹上粘料,覆蓋在內補處,形成雙層修補。 據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館長鄭曉光介紹,199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赤峰考古隊”,對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遺址進行了規模、科學性發掘。他們在出土的器物中驚奇地發現了一件距今3500年至4000年前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古代先民修補的陶器。雖然出土的陶器已裂碎,但其中的一塊陶片上卻完整地保留著被修補的痕跡。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考古研究所修復古代陶器首選的材料是石膏。但石膏在吸水硬化過程中膨脹度比陶器高,且質地脆弱、與陶器質地不相配。這次發掘出的古人修補的陶器,卻神奇地與現代古陶器修復專家所講求的“匹配原則”相互一致,修補的地方竟然“嚴絲合縫”“結合牢固”,實為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