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關門,這個產品以至于(我們廠)所有的中藥注射液停止生產。”10月12日下午,作為黑龍江完達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唯一發言人,黨委副書記馮殿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臉苦笑,但并不諱言可能的最壞結果。“現在,我們全廠2000多號人的命運,都要等待最后的結果。” 10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云南省紅河州6名患者,使用完達山制藥廠生產的兩批刺五加注射液(批號:2007122721、2007121511,規格:100ml/瓶)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有3例死亡。 “企業從8日開始主動停產,配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查組的調查。至今,調查尚未完成。”馮殿國說,目前所有產品都受到嚴格監控,企業沒有人可以接近生產車間及庫房。 記者在現場看到,完達山藥業始終大門緊閉,除了藥監部門工作人員和部分廠領導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進入廠區。門衛告訴記者,從10月9日開始,調查人員幾乎晝夜工作,至今已連續四天四夜。 “刺五加注射液”溯源 完達山藥業位于黑龍江省東部、興凱湖以北的密山市裴德鎮,建于1961年,主要生產刺五加、雙黃連系列產品,為黑龍江農墾總局下屬企業。 刺五加為東北地區特產的藥材,藥用部分主要是莖稈,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黃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也可改善心腦血管疾病。 2007年11月,完達山藥業實施股份制改革。改制之后,農墾總局持股49%,管理層持股51%。2007年,其銷售收入接近1億元,是密山市的第一納稅大戶。 改制之前,完達山藥業包括片劑在內的所有劑型,都在裴德工廠生產。改制后,片劑、膠囊劑等,被劃分到完達山藥業哈爾濱分廠生產,裴德總部則主攻注射液和口服液。 馮殿國介紹,早在1974年,刺五加注射液就試制成功了,由裴德醫院制劑室的一位老醫生研制而成,最初定名為“7411”。刺五加注射液的主治范圍為,腦動脈硬化、腦血栓形成、腦梗阻等,亦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更年期綜合征等。 1983年,完達山制藥廠向國家申報,并獲得正式的藥品生產批準文號,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這個產品的企業。最初,刺五加注射液僅獲批在黑龍江省內銷售使用。 1998年,這個藥品進入了國家藥典,成為國家標準。據了解,目前,鄰近的烏蘇里江制藥廠、珍寶島制藥廠等幾家企業也生產該注射液。 完達山藥業生產的刺五加注射液,共有2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三個規格,差別在于:20毫升的針劑需要配伍后才能進行靜脈滴注,即加入鹽水等其他成分;而100毫升和250毫升則是配伍好的產品,可直接滴注。 馮殿國對記者強調稱:醫院在配伍過程中,極易發生二次污染,而配伍好的成品則能保證產品的質量。但問題是,此次完達山藥業發生問題的,正是100毫升規格的產品,也就是“配伍好的”刺五加注射液。 對此,馮殿國表示,“國家批準文號下來之后的多年里,企業在生產中是有一些工藝革新,包括引入100毫升、250毫升大瓶的產品,但這些都是經過國家批準的。這么多年來,藥品質量一直很穩定”。 所有環節排查 據了解,藥監部門對完達山制藥的調查,涉及藥品原料采集、生產工藝、罐裝儲運等整個生產過程。 刺五加多為野生,人工栽培量很小。每年11月中旬,完達山開始到山里收集藥材,范圍覆蓋長白山、老爺嶺、小興安嶺等東北山區。馮殿國介紹稱:“每年要收幾千噸,我們在原料采購中一根一根挑揀,在粉碎加工之前,也要逐根檢查是否真正的刺五加,這么多年來一直是這么做的。” 據其介紹,刺五加被采集之后,要經過粉碎、提取、超濾、沉淀、去蛋白等工藝,提煉其中有效成分。原料一般趕在六、七月份雨季之前完成提取,供全年生產使用。 除了原料、生產等環節以外,一位完達山藥業員工提醒記者,流通、使用環節也可能出現問題。刺五加注射液產品標簽亦標明:如發現藥液顏色變深、有異物、產生沉淀或渾濁、漏氣、玻璃瓶有細微裂紋及封口松動,禁止使用;有過敏史體質者慎用。 “最終的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現在還沒有結果。”13日,國家藥監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對記者表示,現在還無法判斷,這究竟是一起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還是藥品質量問題。 但對完達山藥業的實質影響已經產生。該廠生產的刺五加注射液已暫停銷售和使用,大量產品被封存,更多的產品在召回途中。 據了解,完達山藥業每年生產20毫升裝的刺五加注射液2000萬支,100毫升和250毫升規格的總計約400萬瓶,產品覆蓋除西藏地區以外所有的內地省份。目前,尚無法統計“尚未使用產品”的具體數量。 馮殿國對記者表示,企業改制完成到事發之前10個月里,企業的經營情況要比2007年好了很多,但這很可能是最后的曇花一現。他承認,即使產品質量沒問題,重拾市場信心也是非常困難的。 中藥注射液監管升級 “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應致死事件”爆發,繼2006年“魚腥草注射液暫停使用”引發行業陣痛后,中藥注射液的安全再度引起關注。 此前,2001年11月到2006年2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發布10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10種中成藥因發生不良反應被通報,其中,中藥注射劑有7種。 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副主任杜文民也對記者表示,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搜集到的報告中顯示,在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中,注射液所占的比重很高,接近70%。 國家藥監局網站信息顯示,目前生產刺五加注射劑的企業,包括完達山藥業在內共有6家。其他企業生產的刺五加產品,多為固體制劑。 行業動力 一方面是較高的不良反應比例,一方面卻是企業積極的開發生產。 2005年1-10月,中藥注射劑已覆蓋我國21個省市的1400多家醫院,中藥采購金額最高的20個品種中,注射劑占16種,前5名均為注射劑。個別大型企業,中藥注射劑的產量占產品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成為主導產品。 這背后,其主導動力來自何處? 雖然“中藥注射劑”被視為“中藥現代化的延伸和發展”,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直言,在前幾年的藥監大環境下,固體制劑轉注射液,算是新劑型的申報,可以重新定價。而且,注射液是在醫院強制用藥,用量更大。相比之下,比口服藥的利潤空間更大。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中藥,被研制成中藥注射劑。然而,中藥的特性決定了其難以提純,先天即不夠穩定。 并且,不同的生產工藝,也會造成相同品種的副反應不同。一位醫生指出,他曾對比研究過黃芪注射液,五個不同廠家的產品,指標性物質黃芪甲苷的含量差異非常顯著。 監管升級 “臨床上,對刺五加過敏的患者不少,但像這樣嚴重不良反應甚至致死的,以前沒遇到過。”一位醫生告訴記者。 對于中藥注射液“禍事”頻發,桂林南藥股份公司高級工程師鄭清四對記者表示,中藥本身就成分復雜,對其提純比較困難,而由于純度不夠,諸多的不良反應主要來自于其中的雜質。 杜文民建議,應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監管:加強臨床用藥監護,嚴格按照適應癥和禁忌癥使用,盡量避免與其他藥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輸注。 一位藥企人士則直言,有的中醫注射劑并沒有像化學藥一樣經過嚴格的大規模、多中心臨床驗證。這雖然有其歷史原因,但現在應該補充進行系統的臨床安全性再評價,淘汰安全性差的、有替代治療方法的品種。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開發中藥注射劑的風險和門檻都在提升,“從這次過渡期品種審評(2007年10月1號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之前已經受理、尚未完成審評的部分藥物)可以看出,中藥注射劑90%以上都沒有通過,這已經是國家監管部門發出的一個信號:今后,對中藥注射劑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高”。 國家藥監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也對記者表示,在藥監局的監管標準下,中藥注射液屬于高風險品種,質量標準的提高勢在必行。(來源: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