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1月12日電(記者吳植)在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鋪鎮51歲農民侯安杰的自家小院里,停放著兩臺大型拖拉機、一臺履帶式收割機和一輛新款小轎車。而他擁有的遠不止這些。 事實上,他的上百臺農機具大都分布在11個生產隊里,包括拖拉機、收割機、機耕船、旋耕機、拖車、機動噴霧器和水泵等,總價值100多萬元,因為這位全國糧食生產大戶一共承包了2.03萬畝土地,涉及8個鎮35個村。 正因為看到家鄉勞動力外出打工導致耕地拋荒,以及國家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而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侯安杰才走上了流轉土地、規模種植致富的道路。今年,他投資800萬元,已收獲1600萬斤糧食。他笑著告訴記者:“我從不透露自己的收入,但種田肯定比開金礦更賺錢!” 侯安杰1976年高中畢業后,當過十年鐵匠,辦過礦山機械配件廠。“1994年,一個國營礦山的領導對我說,‘現在私人開礦賺錢,不如你也去開個礦吧。’” 于是,侯安杰開始在陜西經營金礦。然而,2000年的一場生產事故讓他損失慘重。他離開陜西,尋思著做什么生意才賺錢。“去溫州考察后,我覺得辦皮鞋廠不錯,可有一次乘車途經安徽,我看到道路兩旁的藥材林,便萌發了種植藥材的想法。” 2001年,侯安杰和本村60多戶人家簽下他的第一份土地流轉合同,承包520畝荒山套種藥材和果樹,當年純收入達11萬元。第二年,他趁著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又承包了1300畝荒山種植刺槐、濕地松和銀杏。 在國家減免農業稅并給予糧食生產補貼的激勵下,他于2003年開始承包更多土地種植糧食和蔬菜,還聘請了一批種田能手和科技人員組成生產隊。他承包土地遵守“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不僅支付租金,而且國家的種糧補貼也歸出租地的農戶所有。 “一戶人家靠手工勞動種兩三畝地效益低下,農資漲價和自然災害又使生產投入增加,農民只好進城打工,大量土地被拋荒,這對國家糧食安全很不利。這些土地不如給我搞機械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種植。”侯安杰說。 隨著規模效益的擴大,他承包的土地面積逐年上升,2006年時為4000畝,2007年時為9200畝,2008年達到2.03萬畝,其中包括1.68萬畝水稻。“有人主動找我簽合同,要我幫忙解決耕地拋荒問題。” 侯安杰說:“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未來農業改革確立了方向,給土地流轉定了調,我一口氣把會議文件讀了三遍,覺得中國‘三農’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侯安杰打算明年發展生態農業,把一塊5800畝的連片土地建成優質稻示范基地。他還準備注冊“侯安杰牌”大米的商標,并形成“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