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軍競爭性裝備采購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100多家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沖破藩籬,闖入多年來壁壘森嚴的陸軍武器裝備生產領域。民間“軍火商”的出現,對武器裝備研制生產鏈條上的各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沖擊,也給武器裝備生產的監管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科學應對,提高裝備研制質量和監管水平,是一個 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圖為中國民企生產的裝甲防暴戰車 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民企躋身裝備承制行列 陜西出了個王寶和。 這個民營企業家研發出在國內填補空白的輕型輪式裝甲車,成了聯合國維和部隊中國工兵營的主要裝備,并且通過軍貿軍援的方式,出口到8個國家。 2004年6月,王寶和的公司與聯合國維和部隊簽訂了一批輕型裝甲車的生產合同。一個月后,他親自押運著標有“UN”字樣的裝甲防暴戰車開赴北京交貨,從而成為中國民企生產武器裝備的第一人。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這“象征著中國軍隊數十年來單純依賴國有企業軍工承包商的時代結束了。中國戰略決策層越來越意識到,民企也是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2002年5月,王寶和在國家政策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投資開發出輕型裝甲車,引發了軒然大波。褒之者稱其勇氣可嘉,貶之者斥其大膽狂悖。有人甚至當面教訓他說:“軍火是想生產就能生產的嗎?你這是違法!”恰在此時,王寶和從報紙上看到了新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采購條例》的消息,他看到了希望,也有了繼續前進的力量。 數年打拼,跌跌撞撞,王寶和生產的輕型裝甲車終于于2005年9月通過了總裝備部陸裝科訂部組織的設計定型,他從此成為我國民企研制生產武器裝備的第一人。 近年來,我軍軍品采購的諸多怪現象,引起了武器裝備采購戰線許多同志的關注和思考。比如,珠三角、長三角和沿海一帶,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優秀民營企業,具有運行機制活、價格成本低、轉型速度快、生產周期短、對現代科技發展具有特殊的嗅覺等優勢,他們某些產品的科技含量、技術水平已大大超過國內軍工行業的同類產品,但我軍武器裝備采購,80%在西北、東北等工業技術相對滯后的地區,在科技發達地區訂貨少之又少。反觀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其大部分武器裝備都由民企設計、制造。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軍武器裝備生產一直是國有軍工企業包打天下?!绊椖繃叶ā⑼顿Y國家出、產品國家買”成了固定模式。長期的壟斷地位和“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理,使一些軍工企業管理體制僵化、技術革新緩慢、成本價格猛增、工藝設備老化、產品性能滯后、經營效率不高。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蓬勃興起,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據統計,國內IT行業超過80%的生產和制造都是由民企完成的,民企已成為國防建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2年10月,面向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采購條例》正式頒布,我軍武器裝備采購改革步伐顯著加快。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和生產體系。 弄潮兒敢向濤頭立。隨著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闖進了我軍武器裝備生產領域。裝甲兵駐寶雞地區某軍代室總代表季少華說:當前,進入武器裝備生產的民企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搭車”進來的,就是通過為軍工企業配套而來的;另一類就是“開車”進來的,就是躋身我軍武器裝備承制單位行列、承擔我軍武器裝備總體研制生產任務。據透露,至今,已經有100多家民企和股份制企業等非公企業成為陸軍裝備的承制單位。 初現多方共贏新局面 當年,王寶和用了一年時間調研、3個月的研發,在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的情況下,就拿出了我國第一型5噸級輪式裝甲車,并且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王寶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家國有軍工企業花了10年時間,才制造出一型輪式裝甲車。 專家介紹說,和國有軍工企業相比,民企具有市場和用戶意識強、運作機制靈活、對高新技術嗅覺靈敏等突出優勢,所以,民企一踏入武器裝備生產市場,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力沖擊。 就在王寶和生產的輕型裝甲車馳騁海外維和戰場時,一家大型國有軍工企業的老總坐不住了。他主動找到王寶和,提出收購他的企業,并許愿把他的前期投資全部給予補償。 民企的闖入,打破了行業壟斷,激活了軍品市場。不僅使軍方在民企與國企的博弈中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在裝備采購中可望做到“貨比三家”,而且營造了國企民企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態勢,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降低了采購費用。近年來,陸裝科訂部對許多軍選民用裝備,通過競爭采購形成了“三自一參與”的訂購模式,即: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研制、自主開發,軍方參與,軍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為零。在短短3年間,運用邀請招標、競爭談判等多種方式,引領100多家非公企業參與軍品市場競爭,打破行業壟斷,實現了近100項陸軍武器裝備的競爭采購,節省經費2億多元。 縮短了研制周期。利用民用資金和先進技術,開發武器裝備,研制周期大大縮短。 促進了國企技術更新。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國有企業著手自籌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組建裝備研制開發機構,籌資更新生產設備。重慶某國有軍工廠,一次就投資數千萬元,購買了12套加工設備,使該廠生產的軍品優質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95%以上。 提升了民企的綜合實力。盡管民企有優勢,但也存在著一些“軟肋”:家族式管理、質保體系不健全、資金儲備不足、人才流動快等。民企要分享軍品市場的蛋糕,就必須通過軍方在質量管理體系、產品供應能力、資金儲備、生產檢驗設備、技術人才、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證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考核。許多民企就是在一項項資格認證和一次次整改中,大大增強了企業素質。 引導民企走好“從軍路” 改革,使武器裝備采購的大門向民企越開越大! 總裝陸裝科訂部加緊探索軍民融合式裝備采購路子,從源頭上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裝備科研訂購一體化競爭采購,制定了《陸軍武器裝備型號科研競爭辦法》,從頂層設計上引導民企進入武器裝備生產領域。 2007年9月,王寶和的企業在首批裝甲車出廠5年之后,終于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一類武器裝備生產許可證。 一位軍工業內人士說:“民企邁入武器裝備生產的門檻很高,現在已經入門的民企,幾乎都是跌跌撞撞、東拼西殺才走過來的?!? 據介紹,要想成為合法的武器裝備生產者,除了技術、資金等必要條件以外,還要擁有原國防科工委頒發的“三證”: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國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認證、國家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專家指出,對于民企“從軍”而言,“三證”機制是遠遠不夠的。當前,軍地有關部門迫切需要從宏觀政策法規上對民企進入武器裝備生產領域加以引導和規范,完善相應的機制、提供必要的平臺,引導民企在“從軍”路上穩步前進。 有專家提出,當前尤其迫切需要的,是盡快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評價機制,對民企進行有效篩選,把民企“從軍”納入科學有序的軌道。近年來,總裝駐寶雞某軍代室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出對民企“引、促、幫”模式,就是引導民企邁好門檻、督促民企完善軍工質量體系、幫助民企協調解決困難,使民企迅速適應軍品生產的需求,確保武器裝備采購訂貨任務的圓滿完成。這一做法受到了總裝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