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我州水電事業發展回眸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州各族群眾告別了脫粒用棍棒,加工糧油靠水磨,照明燒松明的歷史,我州水電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電力在余缺互補的基礎上,實現余電外送。 (一) 已經從州水電局退休的高級工程師楊德元告訴記者,30年前,迪慶水電事業發展經歷了“夜明珠時期”和“小水電發展時期”,當時的香格里拉縣城僅有小中甸思偉電站(424千瓦)一臺機組發電,無法滿足縣城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需要,居民自用電爐,還得首先向電廠申請,經批準后才能使用。這期間迪慶電力多以小型、社辦為主,用電結構也由上世紀60年代的單一照明用電發展到少量的生產用電。但由于投資不足,加上設計不成熟,建設和生產、管理水平落后,許多小水電輸出電力不足,無法長期穩定運行,大部分電站運行三至五年后相繼閑置。改革開放以來,全州電力事業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截止1990年,全州新增電站37座,裝機3.2萬千瓦。建成了骨干電站單機1000千瓦的阿東河電站和單機6300千瓦的沖江河電站。香格里拉縣還榮獲水利部頒發的“已達中國式電氣化縣試點縣農村初級標準證書”,成為全國第一批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至上世紀90年代初,全州各鄉鎮政府駐地及其附近部分農村居民的生活用電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全州水能資源開發程度還不高,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還未轉化為經濟優勢。 從“八五”到“九五”期間,州委、州政府把水電事業作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加以布局發展,把開發水資源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使迪慶水電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99年,根據國家“村村通電”的要求,香格里拉、德欽兩縣順利實現農村初級電氣化,通過農村初級電氣化和“村村通電”工程的實施,電力建設初顯成效。到2000年,全州已擁有水電站61座,裝機容量達15.44萬kw ,是“七五”末4.4 萬kw的3.5倍,年發電量6.28億千瓦時,共建成110kv輸電線路200km,35kv輸電線路530km,10kv輸電線路4084km,低壓線路3449km,110kv變電站2座,35kv變電站15座。全州行政村通電率達97%,農戶用電率達89.4%。以沖江河、螺絲灣電站為代表的州域水電能源供給體系初步形成,迪慶電力開始從自給到向省電網、滇西北電網送電,迪慶水電發展史從此拉開大幕。 (二) 進入“十五”后,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西電東送、云電外送”的歷史機遇,明確提出“大力開發水能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思路,把水電業作為我州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來培育,迪慶水電事業進入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時期。 自2001年以來,全州以重點河流的梯級滾動開發為龍頭,大力開展項目前期工作,于當年編制完成了《2001至2010年云南省迪慶州電力發展規劃》,2005年完成了《2005年至2020年云南省迪慶州電網發展規劃》,形成了先規劃、后開發、培育規范、有序高效的水電開發模式。同時,我州豐富的水能資源、良好的發展前景以及優異的投資環境,讓眾多投資商將目光投向了這塊水電能源開發的熱土。為搞好迪慶中小水電開發工作,切實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走“電礦結合”工業化路子,2003年,省、州相繼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小水電發展的決定》、《中共迪慶州委、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電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迪慶州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提出了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加快水電開發進度,做強做大水電支柱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 在科學規劃、明確目標、完善政策的前提下,全州水電開發本著“你發財、我發展”的原則,加強推進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進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經營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籌資辦電,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我州水電開發。到2007年底,各縣人民政府先后與35家開發商簽訂了54條河流共79座水電站的開發協議。其中,妥洛、老安統、麥地河、格亞頂、龍渡、花椒坡、吉沙等16座電站投產運行,裝機容量為33.07萬KW,總裝機達46.79萬KW,比“九五”增長300%。目前,全州在建水電站共有27座,裝機容量達65.94萬KW。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水電站共30座,裝機容量82.92萬KW。預計到2010年,全州水電裝機總量可望達到160萬KW,發電量可達72億度。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州己基本形成了國有、民營經濟開發水電資源的格局和政企分開、產權明晰、投融資渠道多元化的水電開發市場,水電工程開發項目遍布三縣一區、20多個鄉鎮。 (三) 近年來,迪慶電網建設始終保持與電源建設同步,隨著電源點的建成,相繼配套建成了一定規模的電力網絡。從一系列數字可以看出30年來迪慶電網的建設與發展,1990年,全州有110千伏變電所1座,110千伏輸電線路一條,長129.31公里。35千伏變電所1座,35千伏線路2條,長19.78公里;1995年至2000年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時期,我州實現了境內以35kv線路為中心、10kv線路為骨干的供電網絡,供電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形成迪慶獨立的供電網絡;從2002年起,實施的農網改造工程,使迪慶電網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初步形成了以110kv線路為主干、35kv線路聯網的全州供電網絡系統,從而為迪慶的電能自給之余向外輸送奠定了基礎,為開發迪慶豐富的水能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創造了條件。為促進電源點和電網同步發展,2005年6月州人民政府和南方電網公司簽訂了220KV電網進入迪慶的有關協議,邁開了迪慶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步伐。2007年開展的全州電網規劃修編工作,進一步加快了建設省電網延伸至香格里拉縣城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步伐。香格里拉縣至維西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維西至劍川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香格里拉縣城至尼汝河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香格里拉縣城至崗曲河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前期工作也正在積極開展,屆時,我州將建成220千伏線路為骨干、110千伏線路為主干的供電網。 香格里拉縣金江鎮興隆村村民和立星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剛通電時,大家用5號鐵絲把電接到家里,用的都是木頭電桿,由于沒錢買瓷塊,村民就用破膠鞋的底子來代替,電接通了,但是電燈發出的光卻是碳紅色的,安全也難以保證。后來,政府引進企業發展產業,村里的電廠也重建擴大規模了,村里的木電桿都換成了水泥桿,電線也變成了粗的銅芯線。現在家里配齊了電器,做飯、燒水、取暖全都用電,既方便又衛生。” 全州在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的同時,以國家實施村村通電工程、農網一、二、三期改造工程和城網改造工程為契機,對全州城網進行了改造,農網改造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州已籌資近4億元投入電網建設,已建成了110KV變電站6座,輸電線路519公里;35KV變電站15座,輸電線路570公里;10KV以下輸電線路1610公里。全州區域電網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電力輸送通道建設得到加強,城鄉通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供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并初步建立起政府監管下的區域電力市場。 (四) 通過實施城網、農網改造工程,擴大了我州的電力覆蓋面,提高了城鄉通電率。目前,全州農村行政村通電率達98.38%,戶通電率達92%。僅到2006年底,全州用電量就達5億度,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達1.2038億度,農業生產用電0.0782億度,工業用電量達1.7億度,其它用電0.116億度。隨著全州水電事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在我州水電開發項目中,近80%位于全州農村能源急需、貧困人口多的山區,通過水電開發極大改善了當地能源條件,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州累計完成了水電固定資產投資近49億元,對全州經濟發展的投資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水電建設,不僅解決了偏遠山區人口的用電問題,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了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就地消化剩余勞動力,提高了當地群眾收入。目前,全州許多地方開始向“以電代柴,以林涵水,以水發電”的良性生態循環模式發展,水電建設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效益也越來越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