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故宮、數字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資料庫……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化遺產已經成了近些年文保界的大趨勢。在近日閉幕的“中美文化論壇——數字化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上,與會專家紛紛指出,雖然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空間,但是同樣也帶來了重重挑戰,正在進行數字化試驗的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都面臨著“版權”等瓶頸。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圖書館已經建成了龐大的數字資源庫,有全文影像數據1.1億頁,年底將達到超過50萬首音頻,4萬個視頻。但是目前“版權”的問題依然是最棘手的難點,圍繞著圖書館是否對館藏圖書有數字復制、對外傳播的權利等爭議一直不絕于耳。 “我們遵循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規定,對于文獻的數字化我們有一個原則,一般性的文獻特別是有版權的文獻,我們主要以購買為主,我們自己進行數字化主要以館藏特色文獻為主。目前,我們的數字資源在館內對公眾開放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沒有版權限制的這部分資源,我們向全世界開放。”陳力說,“現在可能還有一部分民國檔案版權不太清楚,我們就專門設立了‘孤兒’認領制度。” 除了“版權”這個大難題,陳力還提出誰來保護數字資源本身也是一大難點,“進入數字化時代以后,很多信息來源除了紙本文獻以外,大量的是以數字化信息表達出來的,這些信息的平均壽命在50天左右,如果其中的重要信息我們現在不加以保護的話,這些信息會消失。”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