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11月28日至12月6日的不到十天時間里,接連發生在北京、云南、河南、四川的5起綁架劫持人質事件,通過互聯網的快速傳播,在人們心里播撒了某種不安情緒的同時,也為人們敲響了安全警鐘。 這是怎么啦?以中國人普遍的性情,照理是不應該走極端的呀?為什么現在竟會頻頻出現這種極端事件? 顯然,筆者沒有探究那些“劫匪”的內心和犯罪原因的機會。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實施綁架劫持犯罪的“劫匪”,除少數是試圖通過綁架劫持人質來逃避打擊的違法犯罪人員,特別是身犯重罪的人員外,多數都如上述5起劫持案中的“劫匪”一樣,是社會生活中的失意者——或生意失敗,或情場失意,或事業受挫,或遭遇不公,因看不到生活前景而絕望,因絕望而人性扭曲,喪心病狂。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成為“劫匪”之前,他們甚至是值得同情的人,應該得到社會扶助的人。筆者堅信,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是天生的壞蛋。然而,生活就是這樣“殘酷”,它總會“造”出一些“失意者”。 當然,沒理由要求社會為他們的犯罪擔責。但理性地認識轉型期社會矛盾的復雜性與劫持人質犯罪一再發生之間的聯系,不僅能使從根本上減少這種犯罪的努力有了方向,即要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而且能令我們因看清“劫匪”的“真實面目”而高度重視當前安全形勢的嚴峻性,提高警惕,增強防范意識。 這一點非常重要。雖然武警和公安部門目前都擁有素質高、設備精、技術過硬的精干的反恐、反劫持專業隊伍,應對劫持人質事件已具有相當高的快速反應能力,專業化“作戰”能力,其中包括談判能力和在談判無果的緊急情況下精準擊斃“劫匪”安全解救人質的能力,犯罪分子想要達到犯罪目的幾乎不可能,卻往往都要在案發后這些能力才派得上用場,“事前”則除了威懾難有作為。而一旦有案件發生,就算不流血,也都會給社會造成恐慌,給被劫持人質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巨大傷害。 至于怎么防范,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腦子里要始終繃緊安全之弦。類似12月5日宜賓劫持案中的人質、宜賓電視臺女主播賀敏捷開車門時將后車門鎖同時開啟因而讓劫匪有可乘之機的“錯誤”就最好不要再犯。而萬一遇事,亦應像賀敏捷一樣冷靜機智。而從社會的角度,則應加大反劫持的宣傳力度,讓所有潛在的“劫匪”明白,綁架劫持人質是重罪,它不僅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傷害別人,徹底毀了自己。來源:瞭望 新聞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