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針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解決就業問題。 隨著國家戶籍管理制度和糧油供給制度的放開,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越來越增多,如何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成為黨委政府思考的問題。1993年開始,我州許多農村富余勞動力陸續進城務工,從2004年開始,為增加勞務輸出的數量,進一步拓寬我州農村農民的增收渠道,我州開始從有序管理、組織、服務、培訓、輸出轉移上下工夫,加大引導力度,加強與州外用人單位的勞務對接,促使農村勞務輸出量增加、就業率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經過努力,我州勞務輸出的數量開始逐年遞增,2007年,我州勞務輸出共計輸送勞動力18476人次,到了2008年,前三季度我州農村勞務輸出人數達到41393人次。為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今年,我州各級黨委、政府結合“陽光工程”和“百萬民工培訓工程”,通過加強職業介紹、強化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增強交流,走“信息—培訓—輸出—管理—效益”之路,有效促進農村勞務輸出工作。為增強農村青年就業能力,提高他們的素質,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積極為他們提供旅游服務行業,如酒店服務等崗位的上崗培訓。在此基礎上,聯合社會各類培訓學校和培訓機構,協同有關部門在農閑季節深入鄉鎮對農民工進行各種技能培訓。2008年1至9月全州共培訓2000多人,所培訓人員大部分為來自農村家庭的待業青年。 在積極做好國內勞務輸出的同時,我州還積極做好國際勞務輸出工作,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輸送四批共計18名農村女青年赴毛里求斯務工,其中8名女工已經完成三年務工合同順利返回家鄉,每人獲得的勞動收入不低于7萬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州內的社會形勢發生巨變,高校擴招使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加之政府機構精簡,國有、集體所有制企業改革下崗分流,就業矛盾就顯得極為突出,沒有了所謂的“金飯碗”、“鐵飯碗”。2000年開始,全州統一實行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客觀環境決定了城鎮青年轉變擇業標準,在就業認識上,逐漸打破機關、事業、企業和國有、集體、個私之間的等級觀念,“創業也是就業”的觀念被普遍接受。為鼓勵青年創業,我州黨委、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措施和辦法。2007年開始,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在我州開始實施。該項目主要通過組織社會力量扶持青年積極創業來帶動就業,促進青年、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目前,全州已有17名青年通過了YBC貸款資金扶持申請,獲得援助創業資金超過50萬元。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綱領下,未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民生福祉將得到進一步改善。(記者:普自林 謝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