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地震中受損的臥龍保護區將在3至5年后迎來“新生” 5·12”汶川大地震中,與汶川縣映秀鎮交界的臥龍國家級自然 保護區遭受慘重損失。半年多來,經過內地與香港各界的努力,再造一個新臥龍的規劃現在已經進入準備實施階段,這個享譽中外的熊貓繁育棲息地將在3至5年后迎來“新生”。 記者于2008年12月底趕赴臥龍。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告訴記者,地震共造成保護區內47人死亡、6人失蹤,圈養大熊貓“毛毛”死亡,“小小”失蹤,兩只參加繁殖計劃的大熊貓受到極度驚嚇而流產。地震引發山體滑坡和森林大面積損毀,直接導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損壞嚴重。 此外,保護區內的基礎設施也損毀嚴重,98%的民房垮塌或成為危房,全區經濟損失近20億元。 地震發生時,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有63只圈養大熊貓,其中有10多只大熊貓懷孕,基地工作人員及時地將它們轉移到了雅安碧峰峽基地等安全地方。 張和民說:“地震發生后,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臥龍人民和大熊貓保護事業極大的支持和幫助,使我們順利完成了應急搶險、受災群眾過渡安置兩個階段的抗震救災任務。” 2008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與四川敲定的首批20個援建項目中,省道303公路映秀至臥龍段、臥龍自然保護區規劃編制都是其中的重點。 當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臥龍5人考察小組,深入到臥龍重災區,實地察看香港特區政府對臥龍的25個援建項目。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已向港方提交了25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涉及投資17億多元,在香港特區立法會批準后,力爭2009年春季正式啟動臥龍災后重建項目。 記者在保護區內的居住有5000名群眾的臥龍鎮和耿達鄉看到,對口援建的廣東揭陽、潮州兩市已啟動了當地的醫院、文化服務站、廣播電視站等項目的建設,一批用于永久性住房建設的建筑材料也在開始運進山中。 在云霧繚繞中,記者踏訪了耿達鄉的神樹坪、幸福溝、黃草坪——這些今天聽起來還有些陌生的名字,未來將成為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新的落腳點,成為集大熊貓科研、人工繁育、野外放歸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而大熊貓救護與疾病控制中心則在都江堰異地重建,以便于更方便、快捷地救助全國各地的大熊貓 。 張和民說,臥龍的災后重建將從野外保護、大熊貓科研、社區基礎設施三個方面進行恢復。 野外保護是臥龍災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提交港方的規劃涉及棲息地植被恢復重建、保護站點重建、巡護監測路網重建等5個方面。其中,棲息地植被恢復包括更新低海拔地區植被、森林喬木、大熊貓廊道、大熊貓主食竹共4500公頃等;在地震中受損的鄧生保護站、三江保護站等將全部重建;“五一棚”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作為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是世界大熊貓文化遺產的標志和象征,也將進行重建。 張和民說:“為了有效擴大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提高山區農民的生活水平,我們在重建規劃中決定將高半山農戶全部集中到河谷地區的14個永久性安置點集中安置,將他們原來耕種的高半山農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或還竹,并重新分配和再造河谷地區的農耕地。” 張和民介紹,2008年7月6日,大熊貓“幗幗”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成為全世界當年出生最早的大熊貓寶寶。到2008年底,在科研人員的精心照顧下,研究中心共繁殖10胎15只,成活13只。(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