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軍事演習的我軍重型裝甲部隊整裝待發。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時代的更迭折射國家安全思想的變遷。二戰以來,軍事實力思想、綜合國力思想、戰略能力思想相繼登上維護國家安全的歷史舞臺。金戈鐵馬、核云壓頂的冷戰時期,戰爭一觸即發,竭力擴軍備戰、增強軍事實力曾是普遍選擇。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不再依靠建立軍事優勢而是通過綜合國力的競爭獲得安全,又為世界各國所追捧。 當今時代的世界多極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家安全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異常突出,催生了發展國家戰略能力、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時代新理念。以歷史的眼光審視戰略能力的演變進程,從時代需求分析國家戰略能力的本質及內涵,才能找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升國家戰略能力、應對綜合安全的新支點。今天發表的這篇文章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值得一讀。 安全和發展是國家追求的基本目標。用何種手段維護國家安全,以怎樣的方式保障國家發展,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反映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理念。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確立戰略能力思想,大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 (一) 國家戰略能力作為重要的國家安全思想,經由軍事實力思想和綜合國力思想等兩種國家安全思想演變而來。 新中國成立后,維護國家安全的理念是軍事實力思想。二戰結束后,世界很快進入長達40多年的冷戰期,以軍事對抗為核心的全面對抗始終是其主旋律。這一時期,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和主體。積極擴軍備戰,大力提高軍事實力,是當時世界各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做法。冷戰背景下,新中國面臨嚴重軍事威脅,全力發展國防力量,盡快提高軍事實力,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唯一選擇。我國的經濟建設也在首先滿足國防需求的前提下,實行大小三線建設,力圖以強大的國防實力來制止外部入侵。國家在以軍事實力為主體力量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也在綜合運用政治、外交、文化等其它力量輔助軍事力量懾止戰爭,維護生存。 改革開放后,維護國家安全的理念轉變為綜合國力思想。20世紀70年代末,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家應對軍事威脅的壓力大大減輕,對軍事實力的要求明顯降低。世界各國普遍感到,為應付戰爭威脅大力進行軍備競賽,過度加強國防建設,給國家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甚至使國家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從根本上危害了國家安全。這一時期,不再依靠建立軍事優勢而是通過發展謀求國家安全,即通過增強綜合國力獲得國家安全。綜合國力思想的基本內涵是,奪得國家安全主動權靠綜合國力競爭,綜合國力競爭關鍵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國家從臨戰狀態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了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標志著維護安全從軍事實力思想向綜合國力思想的轉變。我國綜合國力思想突出強調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其它各項建設包括軍隊建設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工作,全力積累和擴大物質財富,為保障國家安全建立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新世紀新階段,國家和平發展的需求催生了戰略能力思想。我國和平發展是在世界多極化艱難推進和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實現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的互動性增強,國家發展安全問題進一步凸顯,綜合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新內涵,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特點突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然而仍不足以有效應對當前日益突出的國家綜合安全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國家戰略能力的不足。新世紀開啟之際,著眼于為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提高國家戰略能力問題提上議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和平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客觀上要求國家戰略能力有一個新的重大發展。從綜合國力思想到戰略能力思想,國家安全理念發生重大變化,即從維護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向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轉變。 (二) 國家戰略能力,是國家組織、協調和運用國內外戰略力量,預防和應對各種重大威脅,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的能力。深刻認識國家戰略能力,應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發展國家戰略能力旨在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傳統意義上,維護國家安全主要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安全。如今,維護國家安全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安全。國家利益既包括國家安全利益,也包括國家發展利益,還包括國家的國際地位。國家安全利益就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國家發展利益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態、資源等發展利益,國際地位是國家的榮譽、尊嚴和影響力等。提出國家戰略能力的著眼點,是在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基礎上,突出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國家的國際地位。 維護國家利益重在預防和應對危機、沖突和戰爭。國家和平發展過程中國家利益所受重大威脅,有傳統安全威脅,也有非傳統安全威脅。這種威脅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危機、沖突和戰爭。危機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出現問題,進一步惡化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狀態。包括傳統安全領域的軍事危機,也包括新出現的危機如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因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也是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沖突既包括傳統領域的武裝沖突,也包括非傳統安全問題引發的沖突等。戰爭對國家安全威脅最大,是影響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有效維護國家利益,不但要在各種威脅出現之后運用綜合國力積極應對和有效化解,還需注重藝術地運用國內國際戰略力量,積極創造有利戰略態勢,預防危機、沖突和戰爭的發生。因此,國家戰略能力不僅是國家在戰爭狀態下進行戰爭和贏得戰爭的能力,也是國家在非戰爭狀態下有效地預防危機出現、控制沖突升級和遏制戰爭發生的能力。 國家戰略能力的強弱取決于綜合國力,以及對綜合國力的調動藝術。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基于自然環境、人口、資源、經濟、科技、政治、文化、教育、國防、外交、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所具有的綜合實力。其中,政治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核心,它來自于國家政治體制和政治文明的優越性和生命力。經濟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軍事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強制性要素,是國家能夠直接用于戰爭的力量。科技實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先導性因素,它決定著國家戰略能力的長遠發展。外交實力是形成戰略能力的唯一外部力量,是國家可以協調和利用的國際政治資源。文化實力是戰略能力中的非物質因素,指那些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市場競爭力、思想影響力與心理驅動力的文化資源。此外,國家意志、國民士氣、民族凝聚力等也是形成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需要強調的是,綜合國力不等于戰略能力,也不能自動形成戰略能力,還需對綜合國力進行充分調動和運用。這種調動和運用能力,包括戰略動員能力和戰略謀劃能力。前者是為應對各種事關國家利益的重大危機、沖突或戰爭所采取的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的緊急措施,將各種戰略資源轉化成能夠立即被調用的戰略力量。后者是指在預防和消除國家面臨的重大威脅時體現出的分析復雜問題的能力和運用戰略力量的藝術,它取決于國家的戰略文化,領袖集團的素養和參謀集團的素質。 (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戰略能力建設應著眼實現三個轉變,即構成要素實現由財富積累型向力量增長型轉變,各要素與經濟之間實現由服從服務型向支撐促進型轉變,外在特征實現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 大力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第一次實現了質的飛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應當看到,我綜合國力的其它實力發展還不協調,尤其是科技水平總體還比較低。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01-2002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我國國內經濟實力競爭力列第五位,而科技競爭力只位列第28位。新的歷史時期,實現綜合國力再次躍升和國家戰略能力重大發展,關鍵要靠科技自主創新。應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特別要加強基礎領域研究,改變基礎研究薄弱、科技創新原動力不足的狀況。美國的基礎性研究經費在科研總投入中達17.5%,而我國僅為5%。還要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 加速實現軍隊從維護國家安全向維護國家利益拓展的歷史轉型。當前,我國在人民戰爭傳統優勢基礎上形成了強大的本土防御能力,擺脫了外敵大規模入侵的威脅。但是,整體軍事能力與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軍事能力的作用范圍跟不上國家利益發展的步伐、功能強度不能有效消除多種安全威脅的問題比較突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任務的能力為目標,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現由維護國家安全向維護國家利益拓展的歷史性轉變,以國家軍事能力的歷史性轉型推動國家戰略能力大幅度提升。軍事能力轉型的核心是形成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同時還要具備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為國家利益拓展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加強戰略領導能力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要求必須將戰略領導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近30年來,我國在國際上長期采取低姿態策略,戰略領導能力建設側重于提高領導國內經濟建設的能力。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國家戰略能力建設必須適應國家發展形勢的歷史性巨變。國家戰略領導能力建設的目標就是領導國家實現和平發展與民族偉大復興。這就要求必須具有領導國家實現和平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堅強意志,具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決心;深刻洞察和準確把握國際格局的特點走向,創造有利于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態勢;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合理把握國家發展的方式和速度,有效規避戰略風險;能夠統籌駕馭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靈活應對國際風云變幻,有效化解重大危機;具有健康自信的大國心態和負責任、建設性、可預期的戰略心態,更多地承擔和履行大國的國際義務。(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