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三年合同即將期滿,在北京房山區良鄉鎮黃辛村任村官的碩士生陳麗娟說,如果可能,她希望繼續留任,“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村官確實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在她的母校北京大學,陳麗娟被很多學生視為“拓展就業思路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典范”。在中國,她是中國政府今年正式提出“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一個排頭兵。隨著國內就業壓力因金融危機的沖擊而逐漸加大,中國政府正努力把大學生就業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預計到2012年,將有10萬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 這位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唯一的大學生村官說:“大學生村官多能主動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更多市場信息,并能通過互聯網來推廣當地農產品,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地方政府策劃旅游項目,為村民培訓英語。”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指出,由于中國經濟長期存在城市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優勢資源一直在向城市集中,農村已變相成為城市發展的人才“抽水機”。他表示,輸送高等教育人才到農村有利于解決城鄉人力雙重循環斷裂的問題,這是金融危機在無意間帶給農村發展的一次契機。 陳麗娟的村官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她坦言農村問題往往比城市還要復雜,農村人口素質也有待提高。她說:“大學生村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知識應用、具體實踐和適應能力有待提高和磨練,最大的挑戰還是對農村社會經濟情況的不熟悉。” 一些專家指出,要扭轉農村人才匱乏問題,國家必須完善長效機制和政策措施,考慮三年合同期滿后村官們的出路問題。今年2月初發布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今后將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選任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的力度。鄭風田說:“這是一個好消息,最少可以解決一部分村官的出路問題,這對農村的穩定和大學生村官都很重要。” 與陳麗娟一樣,河南農業大學畢業生劉若崢也懷有濃厚的農村情結。與前者不同,他的目標不是繼續當村官而是發展農業種植。 已經把戶口遷入湖北荊門市京山縣的劉若崢用了五年多時間從一名大學畢業生變成“全國種糧大戶”和“全國科技致富帶頭人標兵”。他創辦的“崢嶸農莊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了212戶農戶,耕種1.3萬畝耕地。由于實行復種,每年可以種植1萬畝小麥,1萬畝水稻和6700畝棉花,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03年我剛來農村時很多人質問,我種田幾十年,難道還不如你這個毛頭小子?但是最終他們信服了,因為我產量高。他們用傳統種植模式,而我用科技和機械化,農藥和種植方式都很新。”他說。 由于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放緩造成2000多萬農民工因失業而返鄉,一些專家指出,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必須從城市和農村同時尋求突破,農村突破的意義從長遠而言更大,因為“曾經在外務工或者在外學習的人,最有可能成為當地的領頭人。他們熟悉農村情況,而且在外工作、學習的經歷能夠幫助他們開闊眼界,看到城鄉之間的差別”。 劉若崢向記者透露,遭受金融危機影響后,有很多農村青年都愿意留在農村發展,然而,農村經濟不像企業有很高的利益空間,必須依靠適度的規模經營,但創業所需的資金卻很難籌集,都期待政府和金融部門協調解決農村青年的創業資金問題。 鄭風田認為,國家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創業基金,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他說:“當年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為中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的農民工對農村地區的發展能夠擔當起當初海歸的角色,成立專門的基金將釋放出明確的信號。”(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