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壯美的梅里雪山腳下,他們和群眾細數生活變化;在蜿蜒曲折的瀾滄江畔,他們用民族歌舞展示惠農政策;在風光秀麗的高原湖泊納帕海旁,他們為群眾描繪發展生態旅游的美好圖景……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舉行“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活動,全州抽調了35名廳級干部擔任各鄉鎮指導組組長、副組長,188名處級干部擔任各村聯絡組組長,工作隊員人數共達1365人。 一提起這些下鄉工作隊,廣大農牧民至今仍津津樂道,連聲說好。工作隊用行動在廣大農牧民心中筑起了一座豐碑。 “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活動工作隊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云嶺鄉查里桶村開展學習“十七大”精神宣講活動(2008年1月18日攝)。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舉行了“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活動,全州抽調了35名廳級干部擔任各鄉鎮指導組組長、副組長,188名處級干部擔任各村聯絡組組長,工作隊員人數共達1365人。工作隊深入到迪慶廣大農牧區,在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向群眾宣傳十七大精神和傳播黨和國家的政策,帶領當地群眾修橋鋪路、發展產業、規劃藍圖,深入村寨訪貧問苦、化解糾紛,受到廣大農牧民的稱贊。(石顯堯 攝) 細說諸多新政策 快奔小康增信心 “國家實行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你家領到國家的補助了嗎?” “我家因退耕還林,每年能得到1000多元補助,退牧還草每年400元補助。” “現在的生活水平與你小時候相比有何變化?” “小的時候,一年能吃到幾次大米飯就不錯了,現在天天都能吃上大米飯,還有肉、蛋;小時候,孩子只有過重大節日才穿上新衣新鞋,現在孩子穿新衣新鞋很平常了;以前到鄉上步行要走上幾個小時,現在通了公路坐車不到半個小時。” “現在的教育水平和以前相比如何?” “小時候,一些孩子不能讀書,現在村里已經出了4名大學生,很多孩子都能讀到初中畢業,孩子上學每年還能得到國家補助。” 在德欽縣云嶺鄉紅坡村,下鄉工作隊干部和37歲的藏族農民斯那扎西嘮起家常,一問一答,細數生活變化。 這只是眾多下鄉工作隊的一個很平常的工作場景。每到一地,工作隊員都要和群眾面對面,坐下來進行對比算賬:原來要交多少農業稅,現在能得到多少農業補助;原來看病要掏多少錢,現在住院可以報銷多少錢;原來孩子上學要交多少學費,現在可以得到多少補助等等。認真算完賬,村民說,過去沒有比過,也沒有算過,我們還真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享受國家這么多優惠政策。 在傳播講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時,下鄉工作隊在宣傳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創新,力求通俗易懂,力求入耳入眼入腦入心。在內容上,以“衣食住行、就醫、上學、稅負、積蓄”等八項內容,分“解放前后、建州前后、改革開放前后”進行對比算賬,總結出一套“八看三算賬”的工作方式。還將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融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很容易被群眾接受和理解,得到廣大農牧民的歡迎。 “孩子上學不用愁,生病住院可報銷,貧困老人領補助,鹽巴茶錢有保障……”德欽縣4名工作隊員將惠農政策融入生動的小品節目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這樣的形式好,我全聽懂了,知道黨和國家給咱老百姓哪些好處。”德欽縣奔子欄村老人扎西看完表演后豎起大拇指。 在這7個多月里,下鄉干部深入到高寒山區、草原牧區、干熱河谷,把退牧還草、良種補貼等多項黨和國家的政策,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送到群眾的心坎里,堅定了迪慶農牧民發展奔小康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