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之際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 江巴吉才 195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改組后的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的職權,標志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與一個新時代的興起。西藏百萬農奴與全國一道昂首邁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開始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光輝歷程。由此拉開了一場舉世矚目、波瀾壯闊的社會大變革,西藏百萬農奴從此翻身得解放。 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今年1月召開的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決定,把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是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后設立的首個法定節日,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的節日。“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設立讓包括藏族在內的全體中華民族永遠牢記50年前西藏“民主改革”這一歷史性事件,從此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掙脫了舊的封建農奴制度枷鎖成為國家的主人,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當家作主的權利。 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有助于我們飲水思源,堅定信心。設立這個紀念日,對于西藏及其他藏區的廣大干部群眾飲水思源,進一步增強愛黨、愛祖國、愛新西藏的感情,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時對于進一步揭露達賴集團的反動本質,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綜觀歷史,長期以來,以達賴為首的分裂主義集團時刻夢想在西藏恢復反動、黑暗、野蠻、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不斷組織策劃分裂破壞活動,千方百計阻撓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發展進步。西藏各族人民從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剝削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鮮明對比中,特別是經歷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更加認清了達賴集團的反動本質,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有助于我們不忘歷史,珍視現實。設立這個紀念日,將有助于國內外各界人士全面認識西藏農奴制的那段黑暗歷史,看清達賴集團所鼓吹的“最神圣、最美妙制度”的真相,更加珍視給包括藏族人民在內的中國各族人民帶來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制度,更加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強國之路、富民之道,更加珍視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歷史雄辯地證明,在西藏及廣大藏區實行民主改革,廢除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使百萬農奴站起來,這是中國人權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篇章,是人類走向文明進步的歷史中彪炳千秋的一個偉大壯舉。沒有民主改革,就沒有占藏區人口95%的廣大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就沒有藏區社會跨越式的發展,就沒有藏區各族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 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有助于我們警示今人,教育后代。設立這個紀念日,對我們是一種警示,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警示我們不要相信謊言,警示我們不要上當受騙。當前,達賴集團在境外建立和維持著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在西方反華勢力的支持下,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破壞西藏發展穩定和分裂國家的活動。他們在國際上顛倒黑白、大造輿論,千方百計希望恢復他們失去的封建農奴主階級統治的“天堂”。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我們與達賴集團之間的分歧和斗爭的實質,根本不是自治與不自治的問題,而始終是進步與倒退、統一與分裂的斗爭。我們要緊緊抓住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有利機會,加大對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教育。 迪慶藏區也同西藏一樣,從封建農奴制社會中解放出來、獲得新生 迪慶藏區大概在公元十一世紀左右步入“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深受西藏統治勢力的影響,迪慶藏區長期處在土司、僧侶和貴族聯合專政的“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之下,不到總人口百分之一的土司頭人、僧侶和貴族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地的寺院成為“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嚴重阻礙了迪慶藏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致使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艱難,人口發展緩慢,迪慶藏區處于極度貧窮落后和封閉萎縮的狀態。 在法律上,封建農奴制度下的法律是維護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的,代表著封建農奴主階級的意志,維護封建農奴制度的利益。僧侶貴族和土司頭人的命價至少比農奴高兩倍。以“神明判決”的形式判決疑難案件來欺騙人民。對犯人處以挖眼睛、割鼻子、剁腳等幾十種慘無人道的酷刑。 在政治上,農奴主和僧侶貴族享有種種特權,農奴沒有人身權利,更沒有政治權利。農奴主和僧侶貴族利用封建特權,隨意侵犯人身自由,霸占人家妻女,搶奪人家財產。 在經濟上,農奴深受土司、寺院實物地租和勞役地租的重重剝削,被剝削量占了農奴實際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占迪慶人口百分之五的奴隸,更是一無所有,沒有人身自由,被農奴主當作會說話的工具,任意奴役、打罵、買賣以至殺戮,長期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紅星照耀雪域高原,翻身農奴獲得解放。1950年廣大農奴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黨和毛主席派來的人民解放軍,迎來了解放,砸碎了千年的鐵鎖鏈,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4年12月組建迪慶藏族自治州籌備委員會。1957年9月13日,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表達了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標志著迪慶各族人民夢寐以求的當家作主的理想得到了實現。從封建農奴制社會跨躍走向社會主義社會,是迪慶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迪慶廣大人民群眾的必然選擇。 迪慶各族人民紛紛支援和平解放西藏與平息叛亂斗爭 帝國主義侵略是近代中國災難深重的總根源,也是西藏及其它藏區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一條重要原因。因此,黨中央將解放西藏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的任務之一,并強調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1950年5月,剛剛獲得解放的迪慶各族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統一,解放西藏,積極投入到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行列中,為從南線進軍西藏的解放軍部隊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迅速形成了群眾性的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熱潮,先后組織完成3次運糧任務。第一次出動運糧民工2400人,騾馬900匹,運輸糧食11.05萬千克;第二次出動運糧民工2157人,騾馬500匹,運輸糧食2.1萬千克;第三次出動運糧民工5774人,騾馬1210匹,運輸糧食26.25萬千克。同時,有千余人參加了筑路隊伍,修路架橋,加緊修筑滇藏公路,形成了解放軍打到哪里藏區各族人民就支援到哪里的浩大聲勢,為維護祖國統一,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昌都戰役的勝利,打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門。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在包括迪慶各族人民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順利進駐拉薩。然而,包括迪慶在內的部分藏區并未就此同全國各地一樣走上和平發展之路。1956年2月和4月、1957年3月,康巴地區南部的鄉城、稻城、得榮等藏族地區,滇西北中甸(今香格里拉)、德欽縣藏族、彝族地區和四川小涼山彝族地區相繼發生武裝叛亂。1959年3月10日,在西藏頑固堅持農奴制度的農奴主和國外反華勢力相勾結,在拉薩發動全面武裝叛亂,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宣布“西藏獨立”。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中央下令平息叛亂,與此同時實行民主改革,徹底解放西藏人民。 武裝叛亂的目的是妄圖阻止民主改革,維護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但與叛亂分子的意愿完全相反,武裝叛亂促進了藏民的覺醒,推動了民主改革,加快了農奴的解放進程。中央采取了“政治爭取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正確方針,實行一邊平叛一邊改革,平息叛亂,迪慶全州11萬農奴、890多奴隸從此砸碎封建農奴制枷鎖,他們的賣身契、地契和債據等,統統化為灰燼,昔日當牛做馬的農奴,真正成了新社會的主人。在支援平息叛亂斗爭中少不了物質供應及支前運輸,物質供應是平息叛亂斗爭勝利的重要保障。迪慶各族人民為了確保平息叛亂部隊的物質供應及支前運輸,從1956年開始,為支援平息叛亂斗爭和土地革命,生產建設運動,修筑麗中公路、中鄉公路、中德公路,調集民工24498人,馬幫運輸人員3402人,騾馬6138匹。據不完全統計,至1958年9月參加平叛的部隊和地方支前人員44486人,從1956年至1958年底,支前用糧1549萬千克,油脂20.5萬千克,調集康巴南部支前用糧1320.5萬千克,油脂15.5萬千克。1959年6月至1960年5月,組織中甸、德欽、維西馬幫運輸大隊,騾馬400匹和44個牛隊,從德欽運往西藏鹽井糧食60萬千克,供應草料233.04萬千克。在加強平息迪慶境內叛亂保障的同時,更加保障了對西藏平息叛亂斗爭的支援。 新社會新制度給迪慶各族人民帶來了新生活新氣象 從1957年迪慶成立藏族自治州到現在已有52年的光輝歷程。在這50多年里,各族群眾擺脫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建設了美好的家園,解放和發展了藏區的社會生產力,逐步解決了大多數農牧民的溫飽問題,各族人民團結和睦,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對迪慶的投入逐年增多,僅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就達52.8億元,比上年增長25.7%。雪域迪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當前,迪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生改善、民族團結、邊境安寧、政通人和,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而過去,迪慶的交通、水電、通信、教育、文化、衛生、人民生活、市鎮建設等方面的狀況,可謂一無所有,一片空白。民主改革5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全國全省各族人民的幫助支援下,迪慶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迸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推動藏區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以公路、航空為重點的交通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建州前,在迪慶2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沒有一寸公路,運輸全靠人背馬馱,人們日夜穿行于人馬驛道上,交通極其險要,地方十分閉塞。如今玉帶彩虹繞高原,水陸空四通八達,與國內外連接相通,世界變得真小。截至2007年底,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389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6.8公里。全州29個鄉鎮實現了通公路、通客車,184個村委會中已有181個通了公路。油路里程從2001年前的147公里增加到現在的1340公里,22個鄉鎮通了油路,全州高等級油路從2002年的7公里增加到現在的176公里。全長160公里,總投資80余億元的麗香鐵路已經批準立項。各種橋梁在大江大河上隨處可見。據不完全統計擁有民用汽車2.8萬多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占全州汽車總擁有量的76.9%;建成了迪慶機場,開通了迪慶至日本、昆明、拉薩、成都、廣州、上海等9條航線,僅2007年香格里拉機場旅客吞吐量為34.6萬人次。一位在國外居住了54年的藏胞回憶說,他54年前出國,一直沒有回到家鄉,第一次回國探親時看到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過去他去西藏拉薩風餐露宿,徒步行走70多天才能到拉薩,而今通了迪慶至拉薩的航班,從迪慶乘飛機到拉薩還不到一個小時,在過去他想都不敢想,好像是在做夢,現在夢想已變成了現實。 ——以水電為主的能源體系正逐步建成,迪慶電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績。水能資源是迪慶四大資源之一,境內有著名的金沙江、瀾滄江自北而南貫穿全境,還有220多條大小支流分布全州,水資源極為豐富。然而,在水能資源如此豐富的高原上,建州前沒有一度電,連起碼的照明都得靠燃燒松明和點酥油燈來維持。從1963年建成迪慶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到現在,大小電站星羅棋布,全州水電總裝機容量達46.79萬千瓦;完成發電量11.09億千瓦時,增長27.48%;電網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奔子欄110千伏變電站及維西至虎跳峽開發區110千伏輸電線路,220千伏云南電網迪慶變電站竣工,完成農村電網一戶一表改造2500戶。電網布局更加合理,結構不斷優化。不論在密林深處的山鄉,還是在雪山峽谷的村寨,到處星星點點,光明璀璨。過去的松明燈和酥油燈已被明亮的電燈取代,原始的手磨、腳碓、連枷已被電磨、電碾、脫粒機等一系列電動機械取代。家家戶戶都用起了家用電器,取代了原始柴禾取火做飯取暖。香格里拉縣早已躋身于全國第一批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的行列。有一位藏族老阿爸在發電站竣工慶典時情不自禁地高歌:“雪山下為什么閃閃亮?是繁星落到草原上;峽谷里為什么明珠輝煌?是因為電燈發出了光芒”。 ——通訊事業快速發展,互通國際、國內的現代化通訊網絡體系已經建成。使用現代化通信工具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歷史上,迪慶設塘、卡、汛、哨等驛站,專司防衛及傳送公文,還用烽火傳信等。到建州前迪慶境內僅有郵政代辦所8個,二等電報局2個,郵路均為全靠人背馬馱的“步班郵路”。通過建州后50多年的建設,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迪慶已經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互通國際、國內的現代化通訊網絡體系。截至2008年9月,全州鄉鎮電話通村率達90%以上,移動信號覆蓋了全州所有鄉鎮及大部分農村和主要交通沿線、景區景點,全州移動手機和小靈通用戶近18萬戶。全州固定電話用戶40260戶,覆蓋了所有鄉鎮。全州互聯網寬帶用戶有5681戶。可以說,全州每兩人就有一部電話,每80人就擁有一臺互聯網電腦,便捷實惠的通訊為群眾架起了一座聯系的橋梁,提升了迪慶人的生活質量。信息流還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迅速把迪慶與世界連在一起,促進了迪慶跨越發展。過去藏族農牧民們傳話、捎信都靠步行或騎馬,日報變月報,甚至變年報,新聞變舊聞,是常常發生的事,有時還誤大事。如今藏族農牧民們用上電話、手機相互聯系,快捷準確,縮短了時空,如同咫尺眼前。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歷史上,迪慶藏區的教育和文化以寺院為中心,讀書人也就是僧尼了,然而,獲取格西學位的可謂屈指可數。另外,還有一些私人和政府興辦的義學、勸學所等,也只是初識教育。到建州前,境內共有小學102所,初中1所,在校中小學生2178人,初中畢業生不上百人,大學畢業生5人。截至2007年底,全州擁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2742人;小學895所,其中一師一校教學點583個,小學在校學生347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6.26%,小學輟學率0.66%。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6所,初高中在校學生20867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058人,初中在校生16809人,初中輟學率2.03%。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784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568人。教師進修學校3所。在藏區鄉鎮小學基本推行藏漢語雙語教學,鞏固率較好。在中學、高中設有藏語班,在州里還專門建有藏語文中學1所,進行藏漢雙語教學,在校學生近千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占相當比例。 ——傳統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香格里拉文化空前繁榮。自古以來,迪慶具有深厚而獨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香格里拉文化是迪慶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和積累下來的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特別是藏族文化保存著大量的關于歷史、地理、天文、歷法、醫藥、文學等著述,以及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歌謠、傳說、故事等。還有聞名中外的藏族文學巨著——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也保存著獨具特色的傈僳、納西等民族文化。多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客觀要求,建設迪慶香格里拉文化大州,以藏文化為主的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并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非物質文化保護政策實施以來更加得到保護和利用,有200多個項目分別列入全國、全省、全州的保護項目。同時不斷健全文化機構及設施,截至2008年初,全州共有文化、文物事業機構共51個,其中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館3個,文化館4個,公共圖書館3個,鄉鎮文化站29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3個,博物館2個,電影管理機構3個。全州廣播人口覆蓋率76.83%,電視人口覆蓋率86.45%。《迪慶日報》出版發行325期348萬份。迪慶日報社創辦的《香格里拉新聞網》已成為迪慶藏區媒體的“火車頭”和“排頭兵”,深受國內外受眾讀者的喜愛。藏族農牧民們坐在家里每天都能收看到國內外新聞,以及致富技能和商業信息等。收看電視、播放收音機、登錄上網已經變成了藏族農牧民們文化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 ——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迪慶藏區進入幾個世紀以來人口增長的最快時期。據歷史資料記載,過去迪慶地區缺醫少藥,人民不堪其苦。德欽設治局衛生院只有1位醫生,盤尼西林價格非常昂貴,藏民形象地稱其為“色考”(金子的針水)。香格里拉、維西縣城開設1至2個中藥鋪,私人行醫者亦寥寥無幾。每隔10年左右發生一場大流行疫病,由于沒有治療條件,人民大批死亡。對麻風病人,用請人推下江河、燒死或驅逐等慘無人道的方法來防止傳染蔓延;各族人民的衛生條件極差,很多婦女只能在牛圈中生孩子,致使婦科疾病嚴重,嬰兒死亡率很高,性病流行,病魔猖獗,人口發展緩慢,人煙稀少,至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州總人口157095人,總戶數29522戶,其中少數民族127790人,漢族29305人。建州后基于迪慶的狀況,在弘揚和保護發展藏醫藏藥的同時,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大力防病治病,努力改善城鄉衛生狀況,積極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通過50多年的努力發展,醫療條件得到改善,截至2007年底,全州擁有衛生機構93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91張,其中醫院床位數358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74人,其中醫生682人。全州有270043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41%。梅毒、天花、傷寒、麻風等疾病基本消滅,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大骨節病、結核、腦膜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等發病率大大降低。前幾年震撼全世界的“非典”疾病也沒有傳到迪慶境內。截至2007年初,全州總人口為374500人,其中戶籍管理人口347866人。全年出生人口4011人,人口出生率11.03%。,死亡人口2266人,人口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長率4.80%。。 ——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迪慶解放50多年,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中,迪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從5000萬迅猛增加到50多個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2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0多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就藏族飲食習慣而言,過去藏族飲食結構單一,而且很簡單,以青稞、小麥為主糧,以酥油茶和青稞糌粑為主食,大米、面條、蔬菜、水果等只是在過節時偶爾食用,并作為很稀奇的佳肴。如今藏族的飲食結構變得豐富而多樣化,而且很講究烹調技術,大米、面條、蔬菜頓頓有,應有盡有,過去用作節日用的美味佳肴,如今已是普通人家的家常便飯。 ——市鎮建設規范發展,旅游產業迅速壯大。一個地方的市鎮面貌,往往會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本狀況。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建塘鎮,昔日是“茶馬古道”上的古鎮,如今已建成了繁華的中心市鎮,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樓大廈,如一顆顆綠寶石鑲嵌在高原大地上。高樓鱗次櫛比,街寬巷深,燈火輝煌,人來車往,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古老的馬幫鈴響早已消逝了,現代的汽車馬達聲加快了時代的步伐。如今被譽為日月之城的建塘鎮已建成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規占地面積18.6平方公里,南北長4250米,東西寬2750米。長征路、和平路、敬香路、中鄉路、中德路、環東路、環西路、建東路縱橫交錯,錯落有致,街道寬闊而干凈。百貨大樓、酒店、賓館、醫院、學校、體育館、俱樂部、電信大樓、郵電大樓坐落于街道兩旁,數十家星級賓館競相而建,有的星級賓館為超五星級賓館,服務設施齊全。來自國內外的游客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領略著具有香格里拉特色的現代化城市。香格里拉永遠是一個好客的地方,歡迎全世界的朋友駕到光臨。僅2008年,接待的游客數量就超過362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2萬人次。 ——藏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保障,民族干部的培養使用受到特別重視。解放以來,尤其是在迪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特別扶持和傾斜。實踐證明,要把迪慶建成民主、文明、團結、奮進、繁榮的民族自治州之一,要把迪慶建設成為全國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關鍵在于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文化科技人才。迪慶50多年來也是這樣做的,一手抓在職干部的培訓提高,一手抓中小學基礎教育,提高各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截至2006年底,全州干部隊伍中少數民族干部比例已達80.36%,比1958年和1987年分別提高11倍和1.6倍。現在職的地廳級少數民族干部有40人,占總數的88.8%;現在職的縣處級少數民族干部有330人,占總數的87.07%;現在職的享受高級職稱的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有231人,占總數的77.5%;現在職的享受中級職稱的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有1813人,占總數的75.5%。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已經建成。迪慶是一個永恒、和平、寧靜、圣潔的地方,有一大批有奉獻精神、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少數民族干部,他們帶領全州各族人民走有藏區特色的香格里拉跨越式發展之路,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全州藏、傈僳、漢、納西、白、回、普米等26個民族自由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按照自己的傳統風俗習慣生產、生活、發展民族經濟。各民族之間自由相互通婚,建立和睦相處的民族家庭。各民族每逢節日穿著民族盛裝各自自由舉辦各自的傳統民族節日,如藏族的藏歷年和五月賽馬會、傈僳族的闊時節、彝族的火把節、納西族的“二月八”等。這些節日,雖然是各個民族的節日,但全州26個民族都過這些節日,在迪慶每個月都至少有一個節日過,一年四季都在節日中度過,幸福之花處處盛開。 ——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動得到充分保護。在迪慶作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全州境內有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巴教、畢摩教等多種宗教并存,和睦相處。以德欽縣燕門鄉茨仲村為例,全村有藏、白、納西、傈僳、漢、怒6種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生產,共同勞動,共同建設家園。同時,共同信仰藏傳佛教、天主教、東巴教、道教4種宗教,甚至有的家庭同時信仰幾種宗教,或一個家庭的各個成員信仰不同宗教,互不干涉,和睦共處,一派團結和睦的景象。各級政府也十分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大力培養宗教界代表人士,保護宗教寺觀廟宇,全州24座藏傳佛教寺院和550多個其他固定活動場所均得到修繕保護,滿足廣大僧尼和信教群眾的宗教生活需要。 回顧歷史,正視現實,展望未來。迪慶50多年的輝煌歷程充分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是迪慶實現現代化的基本保障。只要我們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正確的政治制度,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迪慶建設成為全國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的宏偉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