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好聽好學好唱’的好歌是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一個時代必須要有一批烙有時代印記的好歌來供大家傳唱。”——中國音協黨組書記、作曲家徐沛東 “流行音樂是藝術,不是一夜成名的發財商機,一切違背藝術規律的做法終究不能長久。”——中國流行音樂學會會長、作曲家谷建芬 “通俗歌曲不通俗、流行歌曲不流行”,不知不覺中,這已成為時下流行歌壇一大奇怪現象。一位音樂人感慨:為什么如今MP3的內存容量越來越大,而中聽的新曲卻越來越少,最終能入耳入心的,還是那些老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搜狐新聞社區對2141名網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5%的人認為今天傳唱的好歌明顯少于過去。 每年10多萬首歌曲,能讓人記住的寥寥無幾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為扶持流行歌曲創作而舉辦的全國性活動,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已如火如荼地進入決賽階段。同時,作為全國唯一常設的音樂綜合性大獎,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也宣告全面啟動。 近年來的流行歌壇看上去十分紅火,一場又一場的“超”賽、“型”秀上演著麻雀變鳳凰的童話,各種新歌貼著或“嘻哈”或“動感”或“另類”的標簽,在唱片公司和媒體熱情炒作下,以極高的頻率像流星一般閃過。但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國內每年創作歌曲10多萬首,可真正能讓人記住并流行起來的寥寥無幾。有人說,流行歌曲不流行,是內地歌壇存在的普遍現象。 2008年歲末,“30年30首流行金曲”在深圳評出,入選“流行金曲”和“特別貢獻勛章”兩個榜單的36首歌曲里,只有一首《吉祥三寶》是在2000年后唱響的。這個結果令人汗顏。 “歌曲多了,好歌少了。”中國音協黨組書記、作曲家徐沛東說。寬松的創作環境、多姿多彩的流行元素、形式各異的音樂風格,都是好歌產生的沃土,那為什么今天傳唱的好歌反而沒有過去多呢? 調查中,69.2%的人認為,老歌是詞曲作者深入生活、遵循藝術規律創作的成果,并非無病呻吟;62.4%的人認為老歌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路歷程,滿足了一代人懷舊的愿望和需求;58.7%的人認為老歌歌詞親切平實,旋律瑯瑯上口,易學易唱;36.4%的人認為老歌契合時代的呼喚和需求,反映生活、記錄歷史。 “流行歌曲也是真實的歷史,歌聲記錄的是一個時代最真實的人的心靈。”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流行音樂的變遷歷程,中國音樂家協會《人民音樂》編輯部主任、音樂評論家金兆鈞說,像《讓世界充滿愛》、《同桌的你》、《一無所有》,都因歷經歲月打磨而越發出色。 流行音樂是藝術,不是一夜成名的發財商機 如今,盡管也能從一些歌曲大賽上偶然發現幾星亮點,有些歌曲也通過網絡、彩鈴等方式一時躥紅,但都無法與從前的經典媲美,基本上是各領風騷三五天。 作為最貼近百姓生活的音樂形式,近年來的一些流行歌曲為何難以得到公眾認同?調查中72.9%的人認為,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態造就出趨同的曲風和空洞的內容,把藝術作品完全當成流水線上的商品;認為“格調低下,不知所云,難登大雅之堂”的占61.0%;認為“風格太自我,大都唱的是‘小情小愛’,不能滿足大范圍聽眾需求”的占52.7%;認為“流行音樂創作的入門門檻較低,一些沒有扎實音樂功底的人都想嘗試一把難免魚龍混雜”的占41.6%。 “流行音樂是藝術,不是一夜成名的發財商機,一切違背藝術規律的做法終究不能長久。”中國流行音樂學會會長、作曲家谷建芬一言以蔽之。 第16屆東方風云榜日前剛剛落下帷幕,查閱近3年的獲獎歌曲,不是和“愛情”兩個字沒完沒了,就是和瑣碎細微的情感糾纏不清,缺少反映社會普遍追求的主流價值觀,這也是近年來的流行歌曲一直沒有底氣的原因之一。“只有抒發‘大情大愛’的歌曲,才會得到共同的認可。”采訪中,一些音樂人表示。 還有人認為,老百姓聽歌都喜歡選擇旋律好聽、音調上口的歌曲,如果一味追求洋腔洋調,就缺失了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韻味,當然不會流行。 調查中,54.5%的人認為一些歌曲一味模仿港臺、日韓,歌詞中加進的英文單詞顯得過于唐突生硬,不倫不類;還有22.3%的人認為如今流行歌曲的創作過于追求高難技巧,旋律艱澀難唱,普通大眾難以參與。 “在卡拉OK里只有你一個人唱,別人無法跟,這不是流行歌曲。”一位資深臺灣音樂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歌壇目前存在的一個怪現象:流行歌曲創作難度越來越大,技巧越來越復雜,盡管流行歌曲也有欣賞性的一面,但如果一首歌曲的歌詞不能瑯瑯上口,旋律艱澀難以哼唱,誰還會來助推流行呢? “你說唱流行,可比賽了這么多天,哪首也不流行。”第13屆央視“青歌賽”流行組比賽評委、音樂理論家田青也頗有同感。 創作熱情在降低,很多人不勞而獲 當今流行歌壇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調查中,87.7%的人認為,大量資金投入到歌手的外包裝和打廣告上,忽略了音樂作品本身的制作,致使“人紅歌不紅”的現象屢見不鮮;67.3%的人認為是“選秀風”助長了年輕人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態;19.4%的人認為是因為演唱者和詞曲作者權益兩極分化日益加劇造成的。 “舞臺上好似星星滿天,而創作上卻顆粒無收。”這是谷建芬對當今流行樂壇的評價。作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創始人之一,谷建芬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再次發出“尊重版權”的呼吁,指出國內音樂要良性發展,版權使用的混亂和盜版的泛濫就必須得到有效遏制。 據谷建芬透露,目前內地的電視媒體使用音樂作品時,每分鐘僅需支付詞曲作者0.3元費用;在港臺,每分鐘約為90元人民幣;在歐美,折合約150元人民幣;日本最高約900元人民幣。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內地詞曲作者積極性不高,應景多而精品少。 “常常有人向我要作品,我手頭有好東西,但不愿意就這么‘隨便’給他們。”谷建芬說,一個歌手出場費二三十萬,而詞曲作者卻分文沒有。在收益分配懸殊的情形下,“創作熱情在降低,很多人不勞而獲”。 當代流行歌曲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什么?調查中,76.2%的人認為藝術源于生活,只有充分了解現代人的文化動向和社會大眾的審美心態變化,才能使流行歌曲真正與時代同步流行起來;70.9%的人認為,創作者必須戒除浮躁作風,深入生活去采風和潛心鉆研,才有可能創作出能夠傳唱的好歌;43.0%的人提出突破屬于年輕人專利的情愛題材,開闊創作視野,關注社會的方方面面和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還有37.3%的人主張尊重藝術規律,提高國內樂壇對詞曲作者的著作權保護力度,鼓勵和保護他們的創作熱情。 金兆鈞認為,無論從經濟上或是從產業上,還是從美學觀點上來看,流行音樂永遠是跟著時代走的,“這是流行音樂最基本的特性”。 “期待更多‘好聽好學好唱’的好歌是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一個時代必須要有一批烙有時代印記的好歌來供大家傳唱。”徐沛東說。(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