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合力 發展經濟 村民們凝聚力強了,致富的問題又擺在了村民領導小組的面前。雀坤華和大家一商量,決定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銷售農副產品,用集體的力量來抵御市場風險。 白蕓豆和核桃是史跨迪村民最大的收入來源,可過去村民都是自己把產品拉到鎮上銷售,來回花去時間不說,有時還得求收購商,優質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甚至虧著賣,村民們心里有氣也感覺很無奈。 2005年底,村民們把手中的農產品集中起來,村民小組和建設小組分頭出動聯系銷路,讓收購商進村統一收購。最后一算,無形之中比往年多收入了11萬元。 同樣是賣產品,以前很難賣個好價錢,但通過集中銷售后,收入提高了不說,產品還在地里就有人來談收購的事情了。 嘗到集體銷售產品甜頭的村民們看到了規模的力量。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開始在雀坤華腦中盤旋——史跨迪最好的地每畝產包谷600斤左右,種洋芋是2000斤左右,那不如把所有的地都種上核桃。 在史跨迪,很少看到牲畜,經過了解記者才明白,從2006年開始,為專心發展以核桃為重點的產業,村民小組決定把大牲口處理掉了。 2006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史跨迪種植優質核桃48000株,人均種植200棵,3年后進入初產期可以實現收入400多萬元,人均可增收20000多元。 “這還不算什么,我們還有更大的目標,那是1000畝的漆樹育苗,這是以后致富的寶貝。”雀坤華指著對面的一座大山說,山坡上滿是一顆顆生長旺盛的漆樹苗。” 雀坤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些漆樹苗5年后可以產漆,每顆漆樹可產12.5公斤樹漆,目前國際上每公斤樹漆的收購價是227元。 黨員當楷模 文明花盛開 夜幕降臨,在滑坡治理工地上勞動的村民回來了,還來不及洗洗身上的塵土,大家就聚集到村民小組的籃球場,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 “以后村里不要再種白蕓豆了,成本大收入也不多。” “這幾天下雨,通組路有幾個水洼,明早大家去平整一下。” “明天中午來幾個人幫忙給我家核桃樹施肥?” …… 村民告訴記者,這是村里的民主生活會,學習“三公”精神和討論村里的大小事,每周從星期一到星期四晚上都要開。星期五是民族傳統舞會,星期六是村民小組黨支部學習會。過去村里開會,沒點好處誰都不愿去,現在大家都主動參與。 “除非重大節日,村民一律不準喝白酒;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來后要交給家里2000元錢,約束他們不能亂花錢……”史跨迪制定的一系列村規民約很特別。 “這些村規民約都是針對村里的實際制定的。”雀坤華說:“過去村民酗酒無度,既影響身體健康,又耽誤生產,更讓人消磨志氣,沒有發展的動力,也沒有建設的活力。”他告訴記者,即使是村里的小賣部也不能賣白酒。“搞新農村建設,我們還特意規定,雙女戶和獨生子女戶優先。”雀坤華說,“這些規定,都是為了改變村民們重男輕女的觀念……” 也正是這些近乎“苛刻”的村規民約,讓村民擰成了一股繩。幾年來,村里沒有發生一起案件,偶爾有個鄰里糾紛,也很快解決了。 “要求村民做到的,黨員必須首先做到,村組干部必須首先做到,新農村建設員必須首先做到。”雀坤華說這話時,一旁的村民七嘴八舌地插話:“為了修村里的公共活動場所,雀組長拆了自己的住房,還動員父母把每年能帶來6300元收入的核桃樹砍了。”“那你現在住在哪?”記者問雀坤華。“我現在還沒有自己的家,住在父母那里。”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傈僳族漢子不好意思地說。 史跨迪因為地勢較高,用水是老大難問題,村民因為搶水時常發生口角。于是村民小組干部和建設小組積極爭取資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帶領村民投工投勞,修建了39個水池,鋪設水管6萬多米,家家用上了自來水。 2009年“村村通”工程在村里實施,但第一批電視接收天鍋不夠,于是村民小組干部、黨員和建設小組決定全部退出,讓其他村民先裝。 “現在村里的地都種上了核桃,我告訴大伙要過幾年緊日子,我們村組干部、黨員和新農村建設員給大家承諾,誰家有困難都可以來找,一定盡量幫忙解決。”雀坤華說。他從2005年開始一直負擔著村里12名學生的費用,誰家有個頭疼腦熱的,只要打個電話,不一會他就會趕來,這位曾經富裕的老板,如今成了真正的“負翁”,欠下了一屁股的債。 黨員和干部們的行動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村民也打定了過幾年苦日子的決心。在村里看不到一幢新房子,大家住的都是幾十年的老房子。其實史跨迪村民小組通過這5年的發展,村民的收入還是有了很大的變化,從2004年以前的人均500多元到現在的2000多元。在采訪中,村民異口同聲地說,現在是發展時期,錢應該用在致富上。將來真正富裕了,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蓋比現在好10倍的房子。 在離開史跨迪時,61歲的只咪瑪拉著記者說:“現在的生活就夠安逸了,以后更安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