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槍壩黨支部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紀實 ●楊洪程 近年來,維西縣永春鄉拉河柱村打槍壩黨支部通過加強黨組織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探索出“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黨員在致富路上當先鋒,帶領群眾沿著科學發展的軌跡闊步前進。 黨員帶頭調結構建基地 打槍壩村民小組有42戶農民,人均耕地僅有1畝,且旱澇保收田還不到30%。耕地等資源少、群眾增收難度大是打槍壩村民小組的最大實際。2001年,該村民小組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還不到71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2001年,從維西縣人武部復原回鄉的趙云聰在支部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共產黨員要在致富道路上當先鋒,帶頭致富,帶領致富。” 趙云聰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集中群眾智慧的共產黨員。在他的帶領下,支部推出了打槍壩村民小組發展思路:依托毗鄰維西縣城的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效益為核心,支部為堡壘,協會為平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把無公害蔬菜業做強做大。 思路確定之后,支部召開群眾大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但依然有部分群眾顧慮重重,擔心如果發展蔬菜的路子走錯了,吃飯問題沒有著落。 在關鍵時刻,支部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在關鍵時刻,共產黨員站了出來,帶頭執行支部決議,帶頭建設蔬菜基地。 打槍壩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趙云聰告訴記者,2001年底,在縣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啟動了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當時,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是趙樹青、和文秀等9名共產黨員帶頭辦起了蔬菜基地,到了第二年春天,基地給趙樹青等種植戶帶來了豐厚的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行動是無聲的動員令。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打槍壩掀起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高潮,面積一年比一年擴大,效益一年躍上一個新臺階。到2008年底,打槍壩無公害蔬菜大棚發展到60個,面積超過30畝,38戶農民成為蔬菜生產專業戶。 黨員帶頭建協會興科技 對于世世代代靠用傳統方法種包谷過日子的打槍壩群眾來說,種植無公害大棚蔬菜是一件新鮮事,更是一件難事。在困難面前,是共產黨員站了出來帶領群眾攻克技術難關。趙樹青等示范戶在縣科技局技術員的指導下刻苦鉆研無公害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他們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總結經驗,很快就把無公害大棚蔬菜技術學到了手,領取了開啟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拉河柱村建立了以打槍壩為中心的無公害蔬菜種植研究協會,38戶蔬菜種植戶都參加了協會。在共產黨員的率先垂范下,協會成為蔬菜種植戶了解市場信息、學習科學技術、交流經驗的紐帶,趙云聰等共產黨員致富不忘鄉親,他們手把手地教群眾種植技術,無償地為剛起步的群眾提供蔬菜良種。 科技的普及提高了產品科技含量,打槍壩蔬菜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2005年,打槍壩蔬菜獲得“云南省無公害蔬菜產品產地認證書”。為了把這一品牌迅速推向市場,協會在縣城第一農貿市場開辟了打槍壩蔬菜銷售點。打槍壩無公害蔬菜在這里成為搶手貨。 共產黨員是小康路上領路人,是黨支部帶領群眾創出打槍壩無公害蔬菜品牌,是協會讓適銷對路的打槍壩無公害蔬菜一路走好。群眾人均經濟純收入從2001年的不足71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3100多元。打槍壩舊貌換新顏,破舊的土基房變成大樓房,家家大彩電、戶戶洗衣機,孩子上學堂,老人生活有保障,人人有事干,家家和睦,戶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