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華和他的妻子正在采摘西紅柿。 10月10日,記者跟隨農技人員來到維西縣保和鎮現代農業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在一個占地約0.5畝的標準化墻體大棚里,保和鎮致富能手傈僳族農民李漢華和妻子正在采摘西紅柿。 當記者問,一個大棚一年可以收入多少時,李漢華指著滿棚的西紅柿,高興地給我們算起了他家大棚的經濟賬:“過去種玉米,平均畝產600市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每斤1.2元計算,每畝收入不到750元,除去種子、水、肥、勞力等成本,幾乎沒賺頭。現在改種大棚蔬菜,平均畝產值至少可達10000元,種得好的可以達到15000元。” 李漢華說,現在他所采摘的西紅柿是7月中旬移栽的,大棚里共種植了1600棵西紅柿。9月28日,西紅柿開始采摘上市,預計到11月中旬落潮。現在每天能采摘150斤以上,到落潮時預計可產7500——8000斤。以每斤最低價2元來計算,僅這茬西紅柿就可以收益16000元,除去成本,也可達14000元左右。11月,西紅柿采收完后,李漢華將在大棚里種植2000棵大白菜,春節上市時,以每棵1元來計算,也可以收入2000元。照這樣計算,從今年7月中旬到來年2月,近半年的時間里,他家的大棚就可收入18000元。 李漢華說,種植大棚蔬菜,效益最好的是每年的4月至9月。這期間,大棚里可以種西紅柿、黃瓜、苦瓜、辣椒等,還可以套種,收益比秋季高出1至2倍。 據保和鎮農技人員介紹,李漢華于1996年高中畢業后,回家務農,滿懷信心地利用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2003年,他帶頭建造沼氣池,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和養殖業。他刻苦鉆研學習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農民,曾先后獲得“云南省少數民族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州科技致富帶頭人”、“縣農民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近幾年來,李漢華帶頭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走規模經營之路,現承包耕地10多畝,發展墻體大棚13個,占地5畝多。 發展產業中,李漢華以種為主,保證蔬菜貨源。妻子以賣菜為主,每天用三輪摩托車載著蔬菜銷售,同時了解市場信息,分析消費者對蔬菜品種的需求,及時反饋給丈夫。李漢華根據信息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生產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品種。隨著種植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出來的蔬菜品種多、品質好,受到群眾和當地市場菜商們的歡迎。每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 李漢華說:“做一名新時期的農民是幸福的,國家惠農政策好,只要不懶,只要肯苦,都能過上好日子。”確實,在李漢華的示范帶動下,保和鎮豪豬箐、龍爪箐以種菜為主的農戶不斷增多,目前已發展到80多戶,畝收入已超過7000多元,許多農民種菜走上了富裕之路。(余麗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