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達村勞務輸出小記 在今年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中,川達村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返鄉支持家鄉建設,在鋪路、修房、建房、刷漆中成了骨干。 村里人都說:“外出打工不錯,既找到了錢,也增長了才干。”現在,川達村自發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每年的大年初三初四,村里有勞力的家庭就派出年輕人到大城市打工。目前,全村共有3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務工地點遍布北京、上海、廣州、青島、昆明、香格里拉、麗江等地。 “與兩年前對比,是個可喜的變化。”塔城鎮川達村黨總支書記李樂昭說:“2009年我到川達村上任時,全村沒有一名外出務工的,很多村民集中在公路邊喝酒、打架、鬧事。” 李樂昭原來在維西縣勞動局從事勞務輸出方面的工作,因此一上任,就開展了全村勞務輸出工作方面的研究。令李樂昭失望的是,以傈僳族、納西族、藏族為主的川達村村民,就算成了剩余勞動力,也習慣在家務農,不敢也不愿到外面打工。 川達村平均海拔在2700米左右,耕地面積少,作物收成少,種糧食只能解決溫飽,不可能走上致富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 為解決老百姓不愿外出務工的問題,2009年起,村兩委班子想方設法邀請縣勞動局、扶貧辦等職能部門到川達村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進行種植、養殖技術、泥水工技術等方面的技藝培訓,動員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 同年9月,在親戚朋友的帶動下,川達村幾海村民小組村民,34歲的光棍漢和金華出去打工了。春節期間,和金華領回來一位姑娘,結了婚,告別了光棍生涯。在和金華的影響下,當年春節過完后,初三初四就有很多年輕人結伴出去打工。 同村的和文新就是在那時到北京打工的。和文新在北京的建筑工地做了8個月的工,回來時,除去路費還帶回來8200元。用掙回來的8200多元錢,解決了家里的油鹽醬醋、化肥、種子等費用。 講到勞務輸出給農村、農民帶來的效益時,李樂昭說:“勞務經濟是個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它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實現城鄉互動、縮小城鄉差距,穩定農村社會。” 確實,通過勞務輸出,川達村農民走出了家門,走出了大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更新了傳統就業觀念,服務家鄉的意識不斷增強,還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余麗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