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時節,走進香格里拉縣金江鎮山間田野,栽種在山林里的核桃、沉甸甸的紅提、連片的桑園和煙葉,收獲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臉上,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10月底,金江鎮村民的烤煙已收獲完畢,雖然尚未拿到現金,但村民們都對烤煙種植充滿希望。興文村村民圍成一圈,七嘴八舌地向記者講述烤煙種植帶來的收益。興文村12個村民小組種植烤煙600多畝,每畝產值在4000元左右。村民侯茂倫說,今年是第一年栽種,由于經驗不足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還是影響了烤煙的收益,他計劃,明年在種植烤煙上再加一把勁,力爭達到畝均產值5000元。他邊說邊指著旁邊一位40多歲的老漢說,他家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種植烤煙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近年來,金江鎮黨委政府一直在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加群眾收入上作文章、下功夫。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金江鎮發揮氣候、區位優勢,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奏響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樂章。 農忙季節,鎮農科站的技術人員也活躍在田間地頭。在今年小春即將播種的時節,技術人員帶來了青稞“云青二號”的種植講座。該鎮農戶陶銀軍今年種植了5畝青稞,剛收割完畢就被公司收購走了,參加了青稞種植技術培訓后,陶銀軍計劃再租種20畝地,擴大青稞的種植面積。他說,種植青稞走的是公司加農戶的產銷模式,只要能種出來,銷路不愁。陶銀軍還告訴我們,種植青稞,政府提供種子、肥料,加上科技部門的技術支持,相信自己走種植青稞的路會越來越寬。 已搬到新蓋的瓦房里居住的和漢全說:“我家種桑養蠶已經有11個年頭了,剛開始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現在我覺得走這條路算是走對了。種桑養蠶不誤農時,只需要人勤快一點,早上摘幾大籮新鮮的桑葉喂養蠶就行了,只是消毒和衛生麻煩一點。”和漢全家原來的舊房子已變成了一個養蠶場,養著一屋子的蠶,房檐上掛滿了金燦燦的包谷。今年他留下了2張半自己精心養殖的蠶繭,計劃給自己置一床蠶絲被。 據了解,目前,金江鎮的桑園面積達6400余畝,產值在140多萬元。除了種植業,金江鎮的養殖業也頗具規模。草坪子的劉兆東農戶從今年5月份開始在政府的扶持下進行圈舍改造后,計劃養殖西門達爾和短角牛。金江鎮進一步加強了肉牛基地、生豬養殖的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建設,并加大了對肉牛、生豬品種改良和草場建設。五年來,該鎮共培育種草養畜示范村、示范養殖戶300余戶,肉牛養殖從5年前的3000多頭發展到1萬多頭。 金江鎮還在荒山荒坡上種植藥材、核桃、桑樹等作物,林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小額信貸發放貸款400多萬元。“我們將進一步培育蠶桑、紅提、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高效農業,力爭在5年內,使農業產值達到4個億。”金江鎮鎮長和雨說。(和金蓮 陳義 卓瑪拉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