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德欽縣古城建設指揮部陸陸續續來了很多古城居民,狹小的辦公室變得更加局促起來,早與居民們十分熟稔的工作人員和他們拉著家常,仔細講解《阿墩子古城民居改造協議書》的條款,在居民們確認無誤后,與居民簽約,辦公室不時傳來一陣陣的歡聲笑語。 阿墩子古城民居改造是古城建設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涉及古城區域內的161戶原住戶的房屋外觀改造,內容包括瓦房頂改平頂土掌、屋檐改造、窗戶、大門以及墻體色調和木板壁色調等一系列工作,難點在于阿墩子古城70%的居民都是低保戶,在加上有的新建房屋外觀上不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沒能體現出因循千年的阿墩子藏族民居特色,而這些均在改造調整之例,涉及到切身利益、安身之所,居民們的關注和謹慎程度可想而知。從抵觸到猶豫觀望,從不理解到支持配合,這一切都是指揮部工作人員一次次的入戶訪談、動員,一次的耐心細致的工作換來的,僅社區動員大會就分片區召開了7次,片長會議4次,協調處理社區群眾反應的情況100多起,有效率達99%以上。考慮到居民的實際困難,指揮部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為每戶改造后符合協議規定的人家給予了3萬元的立面包裝改造費。 臟、亂、差是所有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老化的古城通病,以前的阿墩子就有當地人自己命名的牛屎街、豬屎街,污水橫流、屎尿遍地,散發出陣陣刺鼻的氣味,居民違規搭建的豬圈、牛廄隨處可見。而今,通過一期工程的實施,已見不到凌亂的建筑,用青石鋪就的道路四通八達,沿著古城深巷延展開來。為了配合整體的改造與規劃,位于古城區內的20家單位除一家由于涉及到浩大的機房和管網建設尚需時日外,其余均都搬離拆除了建筑物,古城區內的33戶擁有合法手續的居民樓進行了局部拆除,其中4家完全拆除。居民也給予了充分的配合和支持。為充分照顧到本地居民利益,指揮部讓居民們參與到拆除建筑工作中來,給予每座建筑4至5萬的拆除費。 沿著巷子,阿墩子古城二期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升平鎮副書記馬彩花一邊親切地跟居民打招呼,一邊描繪著古城美好的遠景:這里是民族文化產業一條街,依托原來德欽縣銀制品廠和恢復生產的民族地毯廠,制作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品和旅游紀念品,同時向外展示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 除民族文化一條街外,規劃建設中的還有酒吧一條街,客棧接待區和卡瓦格博廣場、水晶廣場、康珠卓拉、天珠廣場、射箭場、前石門、后木門等,還要建設海正濤烈士紀念館和宗教活動場所。目前,已完成道路施工主干道路全長為1470.88米,三線設地、給排水管施工長度為1610米,排水管道施工長度為1860米,同時鋪設了每家每戶的排水管道及給水管道路,做到給排水入戶。隨著建設的陸續推進,古城指揮部的性質也漸變成具有管委會職能的機構。 古城中如今已有商家入駐,看好了古城強勁發展后勁的商家已開始搶灘這一風水寶地,經營藏式餐飲的普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古城的租金一年也就4萬來元,雖然現在古城尚未開發,以單位接待為主,但是已有不少旅行社和旅游團隊慕名前來就餐,以后的生意隨著古城的改造將會越來越好。(安永鴻 馬建軍 此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