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品活夫妻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次偶然的相遇。10月27日上午,記者從維西乘坐客車到香格里拉縣城,與記者鄰座的是一位年輕人,長得清清秀秀,十分的精神。一路之上,這位年輕人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他與妻子趙潤菊的心路歷程。這位年輕人叫趙品活,是紅河州瀘西縣人。 維西發展機遇多 趙品活說,他到香格里拉是為了考駕駛執照,拿到駕照后,他準備買上一輛小貨車,進一步把雛雞生意做大。 在講到做生意時,趙品活的臉上展現出燦爛的笑容。他說,在維西縣做雛雞生意已經3年多了,每個月能賺上6000多元,比在昆明打工強多了。 原來,趙品活學的是電工,中專畢業后在昆明市一家大型養殖場打工,后來認識了在同一個養殖場打工的趙潤菊,并結為伉儷。趙潤菊也是中專畢業,學的是畜牧專業。在養殖場夫妻倆干的是技術活,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公司還提供食宿,日子算是好過的了。但是農民身份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還要到處租房住,在養殖場務工沒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作也不穩定,不知道哪天會失去工作。 “我與妻子商量后,決定回到維西縣做生意。現在看來,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打工對于已經成家的人來說不是長遠之計。回到趙潤菊的老家攀天閣鄉嘎嘎塘村后,我們開始做起了雛雞生意,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近年來,維西發展機會很多,條件也不錯,做起生意來如魚得水。”趙品活十分自信地說。 我想把事業做強做大 “我們夫妻倆有一個夢想就是把事業做強做大,在創業中體現人生價值。”趙品活說。與許多青年人一樣,趙品活夫妻充滿了人生夢想,并為之付出艱辛努力。 回到嘎嘎塘村后,既懂得技術又十分勤奮的趙品活夫妻很快走上致富路。在開展“三建三帶三創”活動中,趙潤菊通過組織培養,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如今,趙品活夫妻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事業做得更大,帶動更多的人致富。在村“兩委”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們制定了發展計劃,爭取在3年內建成一座原生態養雞場。 “我們已經向村里遞交了‘貸免扶補’資金申請,相信很快能夠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趙品活夫妻還沒有借貸過一分錢。但要把事業做強做大光靠打工賺來的錢遠遠不夠,聽說政府對創業青年給予“貸免扶補”資金扶持,二人便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申請。 要是孩子能夠上幼兒園就好了 “我的孩子已經4歲半了,這個年紀,城里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要是我的孩子能上幼兒園就好了。”趙品活說著,眼里透出希冀的目光。“與我們紅河農村相比,迪慶惠農政策多,連娃娃上學也有補助。但我們老家的學前教育發展得比較快,鄉里就有幼兒園,農村孩子普遍能夠接受學前教育。”趙品活接著說,原先,我們嘎嘎塘的學齡前兒童能夠在嘎嘎塘小學讀學前班,但如今嘎嘎塘小學撤并到勺洛小學了,送孩子要走20多分鐘的路程,很多家庭都不愿送孩子上學前班了。 趙品活告訴記者,現在條件好了。作為父母,真希望下一代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成為比我們有能力的人。(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