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中,洛吉鄉緊緊圍繞“生態立鄉、農業穩鄉、產業興鄉、水電礦產開發帶鄉”的發展思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產業化建設,農村黨組織和農村黨員創先進、爭優秀,帶頭拓寬致富路,人民群眾得了真正的實惠。 養殖業走向產業化 洛吉鄉畜牧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境內世居各民族有豐富的牲畜飼養經驗。但是,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影響,洛吉畜牧業生產一直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沒有專業養殖戶,牲畜數量和種類少,出欄率較低,只能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為使養殖戶能夠依靠養殖技能增加收入,洛吉鄉調整思路,加大對養殖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鄉黨委、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牲畜養殖的增產增收辦法,引進資金、建立基地、改良品種。黨政領導深入到田間實地調研,分析養殖前景和風險。頭腦靈活的農村青年也在政府的感召下,充分創新思維、大膽實踐。 經過不懈努力,洛吉鄉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起了幾大養殖基地,養殖業開始走上區域化、規?;藴驶漠a業發展道路。尼汝村被列為我州牦牛養殖試驗示范基地和牦牛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區,建立起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示范縣項目牦牛養殖基地。牦牛養殖戶扎西康珠家采用科學飼養方法與疫病防治技術,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他還把經驗傳授給其他養殖戶,快速發展養殖經濟。洛吉村天然雜交野豬的飼養漸成規模,全鄉700戶野豬養殖戶年飼養野豬3500余頭,“洛吉河”、“綠源”等野豬品牌系列產品已占領一方市場。洛吉村于2006年開始建設黑山羊養殖基地,如今,在香格里拉縣城便可品嘗來自洛吉河畔的羊鮮美味。 藥材種植初具規模 九龍村是一個純彝族村,這里適宜于藥材種植,擁有眾多的中藥材資源,但長期以來的野生藥材不能形成規模化種植,加之長時間的濫采濫挖,導致野生資源日漸枯竭。 為了保護當地的藥材資源,也讓彝族群眾能夠從種藥材種植中獲益,盡快脫貧致富。洛吉鄉通過長期調查、研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中藥材種植作為九龍村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項目之一。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外出考察學習引進新品種,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到2011年,九龍村有45戶農家參與重樓、附子、白術等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接近190畝,按照往年的收成來看,每畝地每年比種糧食增收2000元左右。九龍村村委會主任沈光強說,明年村里還準備種植三分三、木香等其它品種的藥材,只要能夠保持種植規模和良好的品質,農民增加收入不是問題。 核桃種植前景廣闊 洛吉村是洛吉鄉政府所在地,有23個村民小組。以前,這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單純靠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屬于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近些年,洛吉村適時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并于2008成立了“干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洛吉村的核桃種植,十分強調規模化、標準化和科技化,被州林業局指定為優質早熟核桃種植示范村。干果合作社吸引了村里527戶農民加入,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占到了全村的83%。從2009年至今,村里已經種植優質早熟核桃5000余畝,每戶平均10畝左右,嫁接改造了1萬多棵低產老品種核桃。每家每戶都嚴格按照標準,每畝種植33棵,株距4米,行距5米。為提高村民的種植技術,合作社還每年組織兩期培訓班,教授選地、打坑、施肥、修枝、嫁接、防治病蟲害等核桃種植的專業技能。 如今,部分2009年種植的核桃已經收獲并且品質優良。4號實驗樹雖然僅有1米多高,卻已收獲了114顆飽滿的果實。據洛吉村村委會主任張全紅介紹,預計到2013年,第一批種植的核桃產量預計可以達到每畝2000到3000斤,每戶農民每年大約可以增收5萬至6萬元。 洛吉村的干果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的優勢資源,核桃種植架起的致富橋為農民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和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