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走進位于德欽縣阿墩子古城里的德欽縣民族用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時,一股熱浪從房間的過道里撲面而來,驅走了嚴冬的寒意。只見在一個被燒得通紅的爐火旁,幾個大漢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打開爐蓋,從燒得通紅的爐火里用5尺多長的大鐵鉗子夾出一桶桶已經融化了的銅水,迅速地澆鑄進剛埋進沙盤的模具里。 忙活了好一會兒,澆鑄銅水的師傅才回過頭,摘下口罩與我們打招呼。記者這才知道,他就是鼎鼎有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族工藝大師洛桑扎西,剛才他和幾個徒弟正在澆鑄附近寺院訂做的佛像。 乍一看,眼前這個身材魁梧的康巴漢子很難與我們想象中精雕細琢的手藝人聯想到一起。但48歲的洛桑扎西已經有了40來年的制作經歷。作為洛桑家族第十四代工藝傳人,洛桑扎西從小就在父親的匠鋪里長大,受父親的影響,他幾歲時就顯現出了天賦。為了發揚和繼承家族的傳統手工藝,在讀完初中后,父親洛桑西勞就帶小洛桑走南闖北學藝,還把他送到西藏大學讀書,憑著精湛的家傳技藝和自己的勤奮努力, 20多歲的洛桑扎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了德欽縣民族銀制品廠的一名工人。從此,他的命運就與民族銀制品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為進一步傳承好世代相傳的手工藝,洛桑扎西先后多次長途跋涉到尼泊爾加德滿都洛桑丁巴叔叔家學藝,還到上海、江蘇、西藏等地培訓學習。通過10多年的磨練,洛桑扎西在充分發揚、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及雕鎏技術,成功設計制作了涵蓋民族服飾、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工藝品四大類的2000多個工藝品種,其獨特罕見的十四道工藝技術制作的產品,地方民族特色濃郁、做工精細、美觀大方。如今,他的作品不僅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還遠銷海內外,成為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卡瓦格博”雕像還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也接踵而來。 在公司的成品房里,記者看到里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佛像、銀器、鎏金工藝品,仿佛置身于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里,洛桑扎西驕傲地拿起其中的一把藏刀說,這是一把純手工打造的“智撒”刀,削鐵如泥,是藏族傳統手工藝的結晶,“智撒”刀每把售價都在萬元以上,好的能賣10萬元左右?,F在,隨著公司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前來定制加工產品、購物及參觀的群眾和游客也越來越多。他說,目前公司幾十個人的生產規模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現在這么好的政策,這么好的發展環境,明年他還想再把公司的規模做得更大些,在產品設計、研發和制作上多下些功夫,才能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他的手工技藝。(記者 石顯堯 楊勇 卓瑪拉楚 通訊員江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