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麗芹 維西縣葉枝鎮巴丁村巴丁村民小組位于瀾滄江西岸,是一個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納西族小村莊。在瀾滄江里底電站建設中,巴丁村民小組被征了200多畝水田,全組50戶,239人只剩下80畝干地,成了重點工程建設中的“失地”農民。 11月10日,我們經過里底大橋,走進巴丁村民小組采訪。 “這個地方,以前是村里的垃圾坑。”在村口迎接我們的巴丁村民小組長和占軍指著村里的籃球場告訴我們。2009年,村里的地被電站建設征用后,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移民政策,實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讓村民告別“土坯”房,住進新樓房,家家戶戶安上了太陽能,村里主干道、通戶路都鋪上了平整的水泥路,村口的垃圾坑也經過村民的投工投勞,變為籃球場,成為村民文化娛樂場所。 作為“失地”農民的一員,和占軍家里的4畝水田被征后,一家4口人只有1畝干地。和占軍說,過去有田有地時,全家每年可以收入5000多斤稻谷、2000斤包谷,家里養牛養馬養豬。“失地”以后,牲口不養了,平時喂牲口的時間變為打工時間,雖然倉庫里沒有多少糧食,家里也不養牲口,但人均收入從失地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元了,日子比過去好過了。 和占軍說,“失地”后,村里的男人到里底電站工地務工,婦女可以為工程隊打掃衛生,做后勤服務。 記者發現,巴丁村民小組幾乎家家大門口都有一副大對聯。村民和仕蘭大媽家朱紅色的大門上貼的對聯最顯眼,上聯:彩虹降臨新宅院,下聯:霞光映照幸福家,橫批:吉星高照。 “里底大橋未建之前,從鎮里到村里要坐一個多小時的車,而且走的是土路。”巴丁村黨總支書記告訴我們。“里底大橋修建之前,由于交通閉塞等原因,巴丁村民排外現象比較嚴重。里底大橋建成后,為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大橋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里底電站的建設和外地人的進入,讓村民在家門口創收和實現就業,他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失地”不可怕,“務工”增收入。 就像和占軍家所貼的對聯一樣:“人在黃金珠寶地,家居美滿幸福中”,“失地”后的巴丁村民過起了比“有地”時更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