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委組織部開展走基層轉作風送溫暖活動見聞 隆冬時節的嘎嘎塘落葉紛飛,寒風蕭瑟。12月3日,星期六,一大早,維西縣委組織部全體干部冒著嚴寒,一路風塵趕往扶貧掛鉤點維西縣攀天閣鄉嘎嘎塘村開展走基層、轉作風、送溫暖活動,讓群眾著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架起連心橋 上午9時,維西縣委組織部負責人馬盛春帶領組工干部來到俄石大橋建設工地,了解大橋建設情況。正在田間做農活的群眾聞訊紛紛趕來與馬盛春等干部交談。 “修大橋是我們千年的期盼,百年的夢想。如今,夢想即將變成真,組織部干部給我們建起了一座干部群眾連心橋。我們打心底感謝黨,感謝政府!”村民楊新華緊緊握住馬盛春的手激動地說。 原來,嘎嘎塘村俄石村民小組群眾均居住在河東,90%的耕地在河西。俄石村民小組群眾嘗夠了兩岸交通不便的苦頭。千百年來,村民只能靠著自己搭建的簡易小木橋過河。每逢雨季,永春河水暴漲,小橋被沖垮,群眾便無法到河西耕作,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組工干部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頭,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作為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具體實踐來抓。去年下半年,維西縣委組織部編制項目,爭取建設資金啟動了俄石大橋建設工程,到現在,大橋建設工程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90%,再過一個月,俄石村群眾千年的夢想就變成現實了。 據了解,俄石大橋預算總投資為50萬元。 離開建設工地,維西縣委組織部干部肩扛大米,手提食用油,背背過冬衣物趕往俄石村民小組困難黨員、困難群眾家中慰問。 “大海再深也沒有黨的恩情深,千言萬語道不盡共產黨的無限深情。”俄石村民小組72歲的老大媽楊茂芝接過慰問金和慰問品后激動地說,“如今,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老人有生活保障,吃穿不愁,生了病還有新農保作保障。” 在慰問途中,馬盛春對村、社干部說,春節即將來臨,一定要關心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保證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讓群眾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走訪完俄石村民小組的困難群眾,時針已指到中午1時30分。此刻,組工干部還沒來得及喝上一口水。 嘎嘎塘村主任老和告訴記者,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來,維西縣委組織部的同志犧牲節假日到掛鉤點開展走基層轉作風送溫暖活動,走進群眾家中,與群眾促膝談心,真正讀懂群眾的心,把事實辦進群眾的心坎,與群眾建立起魚水關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開展走基層、轉作風、送溫暖活動密切了組工干部與群眾的關系,組工干部與群眾心心相印,心手相連,同甘共苦。 清泉潤心田 這個冬天一直沒有下雨,新加寬的火頭村民小組公路塵沙飛揚,遮天蔽日。下午3時許,還來不及稍事休息的組工干部便匆匆踏上火頭村的行程。下了車,組工干部有的扛著慰問品沿著羊腸小道趕往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家中。 “過去,我們村沒有一寸衛生路,雨天一團糟,天晴塵滿天。”正在參加衛生路建設的火頭村民小組農民劉勇說,“現在好了,在縣委組織部的幫助下,我們村群眾投工投勞建設衛生路。再過3天,我們村的衛生路就竣工了。感謝黨、感謝政府!” “村里的飲水問題解決了嗎?”馬盛春關切地問。“解決了,解決了,我們不用為水發愁了。”火頭村民小組老黨員和友回答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火頭村民小組水質較差,去年,縣委組織部干部請來了專家,對水質進行化驗,進一步證實了火頭村民小組飲水存在安全隱患。組工干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迅速編制項目,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迅速啟動火頭村民小組飲水工程。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清幽幽的安全飲用水引進了家家戶戶,淌進了群眾的心田。 不脫貧決不脫鉤 “真心扶貧,真情關懷,不脫貧決不脫鉤。”這是維西縣委組織部干部對嘎嘎塘村各族群眾的承諾。為了這個莊嚴的承諾,維西縣委組織部干部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在今年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送溫暖活動中,維西縣委組織部干部紛紛捐款捐物,向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獻上一片愛心。據統計,此次活動,組工干部為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發放慰問金8000多元,發放了價值8萬多元的衣被、鞋子、大米、食用油等物資。 據了解,2006年以來,維西縣委組織部先后籌措400多萬元的資金,修通了7個村民小組的公路,實現了公路通到村民小組的目標,完成了3個村民小組的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每個干部結對幫扶1至2戶貧困戶。 除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外,維西縣委組織部高度重視精神扶貧工作,每年都派1名干部長期駐扎在村里開展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村里理清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結合開展“千促”等活動,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惠農強農政策。縣委組織部還聘請農技專家深入到村民小組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增強群眾的脫貧致富本領。據統計,3年來,縣委組織部在嘎嘎塘村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2期,參加培訓人數達到1489人次。 在縣委組織部的關心支持下,嘎嘎塘村經濟長足發展,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社會和諧穩定。據統計,近3年來,嘎嘎塘村農民純收入均以18%的速度快速增長,成為攀天閣鄉發展最快的行政村。(楊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