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燕門鄉拖拉村位于瀾滄江峽谷東岸,距德欽縣城68公里,下轄15個村民小組,村黨總支下設8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67名,自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來,拖拉村黨總支緊緊圍繞發展生產,維護穩定,移風易俗等目標,走出了一條“后進村”蛻變為“先進村”的創爭之路。 轉變觀念 增強帶動力 過去,拖拉村群眾文化生活單調,年輕人經常酗酒斗毆,為改變這一落后現象,村黨總支對“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的村民小組干部進行了調整,把群眾中有能力、有威信和有凝聚力,能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能人充實到村民小組班子中,選好配強班子成員,盡量做到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和組長一肩挑。村黨總支新班子成立后,本著治貧先治愚的思路,從轉變群眾觀念、提升群眾素質入手,倡導教育脫貧、智力脫貧理念,向群眾宣傳讀書的重要意義,改變群眾讀書無用的錯誤認識。目前,拖拉村外出工作的有315人,共有大學生25名。通過實施教育脫貧、智力脫貧,不僅改變了家庭貧困面貌,而且帶來了健康向上的村風村貌。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拖拉村黨總支積極與農戶開展結對談心活動,前后共開展談話371人次,村“兩委”與家長簽訂了“解放思想、消除隔閡、鄰里和睦”為主要內容的責任狀。針對群眾存在的陋習,組織開展了“五好黨員先鋒”、“五好村民先鋒”、“致富先鋒”、“敬老模范”、“好公婆模范”評比活動,每半年在群眾大會上評比通報一次,每年在群眾大會上表彰一次,使廣大群眾學有目標,趕有榜樣。村中存在的不良觀念得到了徹底改變,樹立了社會主義新風尚。 打基礎 謀發展 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強了,村民的觀念轉變了,村風民俗好轉了,村黨總支乘勢而上,采取措施,加強村活動場所建設,強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群眾增收。 針對群眾無活動場所的現狀,村黨支部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采取上級投資一點,群眾投工投勞的方式建蓋了村公共活動場所、村文化活動室和農村黨員書屋,修建了籃球場,完善了配套附屬設施。 針對拖拉村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5%以上、旱地占95%以上、貧瘠農田占95%以上的三個95%的瓶頸問題,結合拖拉村氣候環境適合種植青稞的優勢,村“兩委”帶領群眾大力發展青稞種植,投資200多萬元,實施了青稞基地公路、灌溉、圍欄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村共有青稞基地970畝,戶均青稞基地3.9畝,最高種植戶達17畝,戶均增收560元。 通過走“農戶+協會+市場”的發展路子,拖拉村“兩委”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土雞養殖和牲畜養殖,成立了農村養殖協會。目前,全村生豬養殖專業戶達到78戶,生豬存欄1700多頭,年均出欄860頭;養牛專業戶達20戶,牛存欄500多頭,僅酥油銷售每年就達27萬元;土雞養殖專業戶15戶。通過黨員帶頭實驗、帶頭創業,改變了拖拉村傳統的半耕半牧的生產方式,全村涌現出了以賈圖為代表的一批創業致富能手。 優服務 強培訓 村黨總支成立了婦女之家、老年協會和文藝宣傳隊等群眾組織,經常組織村民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有效遏制了村民酗酒賭博等不良現象,在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聚集了人氣,凝聚了人心,增強了村民對村干部的認同感和活動場所對群眾的吸引力。 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拖拉村建立了為民服務代辦點,為群眾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定期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戶家中為農民提供蟲情測報、配方施肥、動物防疫、果木嫁接等技術支持,使服務點成為凝聚群眾的陣地和服務群眾的窗口。村黨總支經常邀請縣農業局、縣畜牧局技術人員對黨員和群眾進行培訓,培養了一批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2011年以來,共舉辦黨的知識、農村實用技術、市場經濟知識等培訓班5場次,累計培訓村組干部、黨員和群眾570人次。(笙瞿斌 魏蕓 江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