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鄉拉嘎洛村臘馬洛村民小組見聞 錢興 楊洪程 馬建軍 2月16日上午9時,記者乘車從中路鄉政府所在地莊子村前往傈家山寨拉嘎洛村臘馬洛村民小組采訪,臘馬洛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地印在記者的腦海里。 “想不到臘馬洛通了公路。”駕駛員張德海邊開著車邊說:“2008年,我和迪慶報社的領導到扶貧掛鉤點臘馬洛慰問,從鄉政府所在地到臘馬洛要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回用了8個多小時的行程。回到莊子村后,大家雙腿疼痛,渾身乏力。心想,要是臘馬洛通公路就好了,我們就不用這樣辛苦了。” 張德海的話道出了臘馬洛群眾多少年來行路難之苦,解決行路難問題是臘馬洛群眾的夙愿。 臘馬洛位于瀾滄江西岸,是中路鄉最貧困的村民小組之一。解決臘馬洛貧困問題首先要解決交通“瓶頸”。然而,對于位于崇山峻嶺之中的臘馬洛來說,修建公路何其艱難。 “盡管艱難,我們也千方百計為臘馬洛修建公路。”隨行的中路鄉黨委書記楊茂松說:“2009年,中路車馬吊橋建成,溝通了滄江兩岸交通,為解決臘馬洛交通制約問題創造了條件,緊接著我們完成了臘馬洛公路建設任務。臘馬洛群眾千百年來的愿望變成了現實。” 記者在乘車前往臘馬洛的公路上不斷遇上駕駛著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的臘馬洛村民。陽光下,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臘馬洛有一句山歌反映了該村過去的交通、通訊狀況:“兩山相對唱情歌,要見阿妹得兩天。” 如今,臘馬洛群眾又是這樣用山歌表達交通通訊情況的:“拿著手機講情話,汽車載著阿妹來。” 約莫20分鐘,記者到達了臘馬洛村民小組。臘馬洛的變化讓記者眼前一亮:村子背面的山上白雪皚皚,在陽光下銀光閃爍。一座座新樓房拔地而起,一群群牛羊在牧人的吆喝聲中走向高山牧場。 “喲,臘馬洛變化真大。”張德海邊說邊用相機不停地拍照。“2008年,我們到臘馬洛時,村子里盡是木楞房和叉叉房,現在變成了大瓦房。” 記者來到傈僳族農民蔡永春家,他高興地對記者說,這些年來,我們村的好事、喜事一件接著一件。去年,村里實施了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臘馬洛54戶人家都住進了安居房。今年,我們村還將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和村衛生路面建設工程。 上午10時許,記者與臘馬洛村民小組干部群眾在黨員活動室里座談,傾聽群眾意見建議。貧困戶代表蜂占榮發言說,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困難群眾生活有了“低保”,就醫有“新農合”保障,孩子上學有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去年還參加了“新農保”,逢年過節掛鉤單位還送來慰問金。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 蜂占榮的話表達了與會干部群眾的心聲。 臘馬洛村民小組背靠大山,希望也在大山。郁郁蔥蔥的森林是臘馬洛群眾最為寶貴的財富。村民蜂建新告訴記者:“近幾年來,我家的收入近一半來源于找野生天麻、松茸、羊肚菌和野生木耳。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家種植了6畝優質泡核桃,種了2畝木香,養了21只山羊。再過3年,我家每年光是核桃至少年收入3萬元。” 蜂建新的話道出了臘馬洛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情況。近年來,臘馬洛村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生態建設躍上新臺階,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群眾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去年,臘馬洛村農民人年均純收入達到2900元,比上年增長24%,成為中路鄉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最高的村民小組之一。 “過去,由于經濟文化落后,臘馬洛村信教群眾多,矛盾糾紛多。”拉嘎洛村委會副主任虎學禮在介紹臘馬洛村情況時說:“如今,臘馬洛村群眾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人越來越多,相信科學的群眾越來越多,矛盾糾紛越來越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三建三帶三創”基層黨建活動中,臘馬洛村有了支部活動陣地,黨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得到加強,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得到發揮。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共青團、婦女、民兵組織得到加強,發揮了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臘馬洛村民小組先進文化建設取得突破新進展,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到目前,臘馬洛村民小組有了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場所,家家戶戶看上電視、聽到廣播,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地上長滿了莊稼,雜草就失去了立足之地。文化建設豐富了臘馬洛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著臘馬洛群眾的精神世界,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助推臘馬洛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