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樹王”的核桃樹。(趙東征 攝) 2月16日,記者來到維西縣中路鄉拉嘎洛村民小組,正趕上一位外地老板要跟村民買該村最高大的一棵核桃樹。老板說:“我愿意出3萬元買下這棵核桃樹。”村民蜂燦明對這位老板說:“這是我們村的核桃樹王,別說3萬,你出再高的價格我們也不賣!” 這棵被稱為“樹王”的核桃樹屹立在拉嘎洛村民小組的村西南方的山坡上,誰也說不清它生長了多少個年頭,這棵樹高有20多米,要6個人手拉手才能圍得過來。這棵核桃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每年產70多斤核桃油。州人大副主任和仕聰告訴記者,像這樣粗大的核桃樹,他跑遍全州村寨也未曾見過,他說,“稱它為核桃樹王是半點也不過分。” 拉嘎洛村群眾對森林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要好好保護它,要把它傳給子孫后代。中路鄉代理鄉長趙東征告訴記者,拉嘎洛村民對自然有一顆特殊的敬畏之心,對村前房后的樹木從不亂砍濫伐,總是精心呵護。 在拉嘎洛村民小組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箐溝水邊到處都長滿了高大的核桃樹,上百年的就有 300多株。拉嘎洛的群山峻嶺間生長著紅豆杉、珙桐等珍稀樹種。 此前,許多老板都看中了拉嘎洛的古樹和珍稀樹種,愿意出高價購買,但都遭到了村民的拒絕。 在中路鄉采訪期間,記者走訪了10多個傈僳族村寨,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村子周圍都是茂密的森林,幾乎很難看到被砍伐的樹樁。在交談中,傈僳族老人蜂占新說了一句很樸實的話:“樹養人,人養樹。” 就是靠著“樹養人,人養樹”的觀念,如今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4000元的中路鄉群眾認為,只有保護好森林,發展林下產業,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道路。 生活離不開燃料,那么中路鄉群眾又如何解決燃料問題的呢?記者在采訪中找到了答案:村民上山砍柴不砍活立木,只砍潰山柴。近年來,中路鄉黨委、政府加大替代能源建設力度,基本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大力推進沼氣池、太陽能、節柴灶建設。 在中路鄉“十二五”規劃中,該鄉把生態建設作為立鄉之本,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中路鄉天然林保護工程向前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果,建成人均2畝多的泡核桃基地,森林覆蓋率達到81%。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中路鄉黨委書記楊茂松的話道出了中路鄉各族干部群眾的心聲。(錢興 楊洪程 馬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