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礦業公司工作綜述 迪慶礦業公司高度重視企業在推動地方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2009年以來,公司領導班子樹立建立現代企業、推動地方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意識,加快企業改革發展步伐,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使公司邁入了良性循環、和諧發展的軌道。 自2009年以來,迪慶礦業實現生產兩銅10218.88噸,實現銷售收入4億多元,實現利潤2784萬元,上繳地方稅收4934萬元,支付地方運輸業費用3500余萬元,凈資產收益率達32%,社會貢獻總額2.2億元,經營業績較為顯著。 注重企地協同 構建和諧礦山 迪慶礦業公司在自身科學發展的同時,積極踐行國有企業的社會、經濟、政治責任,把企業效益與地方經濟、社會效益相整合。 至“十一五”末期,該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總額就達到2億多元,其中,公司共繳納稅金17527萬元;繳納資源補償費1176萬元;支付當地車輛運費5891萬元;繳納社會保險費3704萬元。共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其中,迪慶州的就業人數在50%以上,礦區農村每戶1人),有效緩解了地方政府的就業壓力。投資1600萬元,協同擴建了迪慶州境內從曲宗橋到羊拉鄉110公里的鄉村公路,投資1000多萬元新修里農和路農村的公路,有效改善了沿線的交通運輸、文化交流、商品流通環境。2011年,又投入資金在礦區修建了柏油路,極大地改善和方便了里農和路農村群眾的出行條件。 企業的發展在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礦區周邊的里農、路農兩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從2004年不足1000元達到了現如今的16900元。公司還向里農村、路農村傳播先進文化、傳送先進技術、強化基礎建設、促進社會就業、強化組織建設、促進村風文明、優化環境保護、扶助醫療衛生等。 注重生態保護 打造綠色礦山 迪慶礦業公司結合國家及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全方位的綠色礦山建設。在企業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堅持資源、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高度統一。 公司秉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從安全生產、節能減排、規范管理、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企業文化、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礦區和諧等9個方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在打造“羊拉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同時,以打造“安全高效型、節能環保型、生態綠色型”的花園式礦山建設為核心,瞄準“零排放、零污染、零浪費”和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和諧進步型、集約效益型、學習創新型”的全方位“綠色”標準。目前,公司共計投入400多萬元,在礦區植樹近50畝,種植草地10余畝,并計劃投入200萬元,加大對礦區環境的進一步治理。另外,公司還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包括柏油路、衛生間、欄渣壩、尾礦庫等各種環保設施。 注重技術創新 打造科技礦山 迪慶礦業公司針對礦石性質復雜、難采、難選等難題,開展科技攻關和產業化推廣應用,銅、金、銀礦選礦和濕法冶金工業化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為藏區礦產資源開發樹立了典范。 一是成功開發了新型浮選藥劑羊拉1號,并通過增加洗礦工藝有效解決了泥、鐵、鈣、鎂高結合率氧化礦的濕法煉銅生產工藝,主要生產技術指標大幅提高。二是成功解決了中線堆壩問題,成為國內采用此方法堆壩的第二家企業。三是先后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備案。實現迪慶州礦山企業發明專利備案“零”的突破。四是通過科技創新,公司已經成為云南省首家礦山高新技術企業,云銅目前唯一一家獲得中鋁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企業,成為迪慶州首家企業技術中心,成為云銅集團開發藏區有色金屬資源的成功范例,通過科技創新爭取的國家項目效益達3750余萬元。 注重理念融合 打造文化礦山 迪慶礦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整合區域文化建設中,緊緊圍繞迪慶州實施“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和諧安州”戰略,在生產實踐中深入推進公司與地方的文化融合工作。 公司從踐行國有企業使命的戰略高度結合“文化興州”思路,促進地方、企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融合中根據“同一主題,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要求”的活動形式推進文化融合工作。在打造和諧新農村過程中,投入800多萬元資金為礦區農村修通了公路40余公里,防洪溝30余公里。為解決教育難問題,為里農、路農村建立了2所希望小學;為改善生活條件,解決了生產生活用電,安裝了太陽能、衛星電視及接收器等,每年免費承擔380余萬元的高壓電路變損費用;為支持地方就業和人才培養,積極吸納礦區周邊藏族居民到公司就業,每年平均有260名藏族員工在公司就業,同時,積極引導周邊農民依托礦山開發建設多渠道進行創收致富。(和泰君 夏國茂) |